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有效尝试
作者:金树清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文言文教学,长期以来是中学语文教学一大难题。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启发质疑,发现提问,寻因探果,从根本上改变文言文教学上的冗慢差费现象。
       一、愤启悱发。中学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如只落实于词句讲解、思想内容分析、现代答案灌输,势必被割成一块块“填料”,喂进学生口中,其后果一是学生患“营养不良症”,吸收不到祖国遗产的丰富营养,二是独创能力差,学生所学文言文,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论语·述而》),失却学生自己动脑积极思考而解决问题的独创能力,亦失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的示范引导作用。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以煅炼学生独立思考,探求解答,并从中有所得的能力。以《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一句为例,我在讲析字词类活用、互文等知识,提出问题:人教参和许多教参都认为,赋重甚于蛇毒点明全文主旨(见课文主旨句:“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那么,用“殚”句来突出全文主旨行不行?这时学生议论纷纷(1)若赋之重,使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这就突出赋敛之重。(2)如果农民拿出全部出产收入,那不是没活路吗?此句用夸张突出赋敛之毒。(3)“殚竭出入”这几个词用得好,一针见血点出赋敛之毒。照此点拨愤启,学生对课文理解由间接书本知识上升到感知事物能力的高度,对封建社会实质升华到理性高度,在此基础上教者加以精当指点,让学生对感知材料加以分析、取舍、归纳、提高,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质疑问答。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创设“愤悱”氛境,善于设疑置悬,让学生在“有疑、新奇、促思、解答”的氛围中,善于讨论知识问答,善于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而达到“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栽集》)的境界,这无疑是增进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基于这些认识,我在教学郦道元《三峡》设置一疑:课文写深秋霜晨萧杀凄凉,猿啼凄厉异常,渔谣婉郁悲惨。为何把景物写得如此凄惨,与人物思想有何关系?这犹如一石激起课堂漪澜,学生讨论气氛热烈,存疑提问激烈,列举种种疑惑(1)作者亲眼目睹三峡两岸艰辛船工在进行挣扎,所以如此写景;(2)作者运用想象,想到砍樵为生,黎民在煎熬喘息,所以寄事于景;(3)作者由自己的境遇联想到迁客骚人途经三峡的愁怨哀伤,所以有所寄托;对学生存疑探讨,我给予充分肯定,并参加其讨论,充分发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来探究揣摩,师生共同解疑。由教师设疑,学生探疑。学生越是探疑,就越能更多地提出问题,就越想弄懂搞清这些问题。宋代朱熹曰:“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学类规编》),此处“骤进”即指学生在问疑解答的基础上智力有飞跃发展。故教师要做培养学生智力发展的有心人,应深深懂得“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底蕴,在文言文教学中千万不可忽略设疑问答教学法应用。
       三、发展创新。文言文教学,如何使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从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看,学生的有效思维离不开发展创新,因为发展是思维活动的具体体现,创新是思维活动的最高表现,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学生思维中发展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学生在整个文言文学习过程中,不仅应掌握有关文言知识,而且须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推理、判断,要有新体会新收获,创造新的思想,这是时代需要,同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革新精神。如教《孔雀东南飞》,如只停留在抨击封建礼教,歌颂婚姻自由的分析上,局限教参窠臼,学生思维活动是得不到发展创新的,而结合解放五十多年来社会关系实际(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提出一些问题:(1)现在社会上有无包办婚姻现象?(2)如有,被包办婚姻逼得走投无路的青年男女只有采取以死抗争的办法吗?(3)通过什么途径来铲除这一遗留千年的封建毒瘤?
       所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创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发展的观点,教改的魄力,破旧的胆量,创新的精神。
       金树清,教师,现居江苏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