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诗歌鉴赏应试策略
作者:侯晓华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明确命题范围。诗歌鉴赏,题材多取自唐诗、宋词、元曲中的名家名篇,特别是短小精悍、含蓄隽永的绝句、律诗、词、曲(小令)。对此,同学们需要进行梳理,并能熟记一些篇目,以备考试之需。
       二、把握命题形式。诗歌鉴赏的题型一般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问答题等。近年来,有两种题型成为考试热点:一是相关知识链接题(尤其是跨学科知识);二是情景画面描述题。
       三、揣摩诗歌考点。诗歌鉴赏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两方面的鉴赏水平。
       古代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主要有:抒发爱国情怀;关心百姓疾苦;歌颂纯真友谊;讴歌忠贞爱情;歌咏美好自然;抒发高洁志趣等等。
       诗歌作为“缩微文学”,在表现形式方面的主要特点有:情景交融;托物寓意;借古讽今;小中见大;以动(声)衬静;词性活用;描摹色彩;巧用修辞,等等。
       四、掌握鉴赏步骤。诗歌鉴赏,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这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
       整体感知,领悟诗意。诗意,是作品情思和义理的总和,它可以是一种特定生活情趣的流露,可以是对某种生活现象的解释,也可以是对某种人生价值、生活哲理的启悟。鉴赏诗歌时,首先应该通读全诗,透过语言外壳,把握诗歌主旨。
       1.联系作者的创作风格来把握。一般说来,每位诗作者的创作风格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李白的诗多是歌咏自然山水,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杜甫的诗多是抒发自己在战乱中忧国思家之情;杜牧的诗多是借古讽今,向当朝统治者发出忠告;陆游的诗多是表达自己对风雨飘摇的政权的担忧和自己收复失地的决心;李清照的词多是抒发离愁别恨、相思之苦……如若我们对每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大致了解,那么,在鉴赏作品主题时便迎刃而解了。
       2.借助意象与意境来把握。诗歌较少直抒胸臆,它的基本特征是含蓄蕴藉,它通常借助意象与意境来表情达意。鉴赏诗歌时,就必须把握意象,深入意境。
       自然界的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蒙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打上了诗人的感情烙印。如:花鸟本无情,但在杜甫诗《春望》中,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让它们见者动容、闻者伤心,这分明是作者移情的结果,以此来衬托作者忧国思家的悲情!
       意境是意象组合而成的综合效应,它通常是融合诗人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能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使人恍若身在其中的艺术境界。只有读者展开自己的丰富想象,才能把诗歌的深刻内涵和诗人的内在情思体味出来。如鉴赏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表面写景,其实写情。我们不难想象,诗人伫立江边,目送朋友渐行渐远,消失在天尽头,而只能空对一江春水,怅然若失,字里行间充盈着依依惜别朋友的深情。若我们只关注字面信息,对作品的理解必然空洞肤浅。
       揣摩语言,研究技法。诗歌是凝练的艺术,尤其强调炼字炼句。诗人往往通过艺术化的遣词造句构成情味隽永的意象、意境,并借助一定的表现技法(如上文提到的以动衬静、巧用修辞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鉴赏诗歌时,就有必要理解语言的多义性,探寻表现技法,来把握诗歌的精神实质。如鉴赏“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为什么“闹”字炼得好?因为它渲染了浓烈、热闹的气氛,正符合春天鸟语花香的特征,使读者产生由视觉转为听觉的通感,把春意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便跃然纸上。
       真诚对话,价值追加。法国存在主义代表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因此,读者对诗歌的鉴赏,就不能只停留在感知作品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层面上,还应该给作品的价值以追加,即通过与作者的对话与争鸣,来抒写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如鉴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往往需要读者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乡愁”的理解;鉴赏韩愈的《早春》,往往要求读者对作者“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观点表明自己的看法,等等。在恰当评价的同时,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语文课程标准》语)
       只要我们考前充分准备,考时认真解读,调动积累,有的放矢,就一定能够顺利解决考试中的诗歌鉴赏题!
       侯晓华,教师,现居江苏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