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语文美育漫谈
作者:李鄂玲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集工具性与文学性于一身的语文可以通过实际的审美活动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使学生在理论上懂得什么是美丑,在情感和行为上热爱美、向往美、憎恶丑、摈弃丑。
       一、在文本中学习美。
       文字美:作为音、形、义结合的汉字,在间架结构、笔画、线条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原则。如“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她上面的笔画,像字非字,似画非画;融字于画,寓画于字;笔画之间,舞姿翩翩;舞韵之中,笔墨纵情;以竹简汉字笔体书写的“Beijing2008”更浸透着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仔细品味她的美,就可以挖掘出她的深厚内涵。而语音的平仄交替,语调的抑扬顿挫,音韵的错落和谐,都能引起美感。
       自然美:妖娆多姿的北国风光,绚丽多彩的天山景物,奇险壮丽的长江三峡,雄伟壮观的壶口瀑布,秀伟奇峭的黄山烟云,趣味盎然的百草园,令人神往的日月潭……崇高的、雅致的、庄严的、温柔的、甚至怪异的美。这些大至宇宙星空、小至花草鱼虫的自然景物之美,可以让学生领略到祖国山川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文体美:作为审美对象的语文教材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一是实用文,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在长久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发展中,各种文体都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审美特征和品格形态风貌。语言、形象、情感、结构、典型、体验、修辞等方面都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品味的内容。
       人物美:人的美一般分为外在的美和内在的美。外在的美指人的外形美,包括人体美、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等等,如《陌上桑》中的罗敷就是一个代表人物。内在的美指心灵美、智慧美、气质美、性格美、情操美等,如诸葛亮的智慧,唐雎的无畏,邓稼先的爱国,文天祥的视死如归……还有《散步》中家庭的亲情美,《春酒》中人际关系的和谐美等等。当然像郑屠、杨二嫂等丑的形象也应该进行揭露批判,从反面来教育学生否定丑追求美。
       语文教材中有关美的内容丰富,形态各异。借助这些进行语文审美教育,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意象”把握,接受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进而实现审美的心理结构。
       二、在生活中养成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手段让学生体味文章意义、意境和情味,优化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感受文章的妙处,并以此去唤起学生的审美经验,调动学生的审美兴趣。然后学生从已有的审美经验出发,感知、选择和整合有关信息,并将其内化到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去,使原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发生量变。发生量变最基本的途径是广泛地接触和体察各种事物,并将理性渗透到感性的个体存在中去,成为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识,指导自己的行动,进一步完美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人的精神素质的全面提高。
       开放性的思维下,学生可结合所学课文的审美意识勇敢地审视社会,审视自己,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同时也观察社会的生活百态,思考人生的喜怒哀乐,将自己融入到生活中去。
       三、在作文中表现美。
       刘勰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说的就是受教育者在审美过程中,通过审美的境界而达到道德善的境界,又在美的熏陶下,率性而为,趋向善与真,把生活中美的人和事用文字表达出来。有了审美感知力的学生,在丰富的审美想象力的驱动下,结合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理解,对美的看法,在自己的习作中开始了审美再创造。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奸佞;有的鞭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虽然某些见识还有些幼稚,有的还不太成熟,有的有失偏颇,但是从中可以看出这些中学生开始了独立的思考,也开始了对人生的审视,这些现象让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感到欣慰,看到了希望,也更有信心了。
       李鄂玲,教师,现居湖北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