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导写者]利用点化手法提升故事主旨
作者:段智勇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故事作文中的故事不是供人们消遣、猎奇、逗乐的,它应该有意义,或启发人的心智,或激发人的情趣等等,这就要求作者使用“金手指”对故事进行“点化”,以凸现故事的旨意,让故事升格,使故事作文更有故事。那么,对“故事”如何进行“点化”呢?
       一、透过现象,点化本质。有篇短文《心态和行为》,说一位心理学家连续做了三次实验,第一次,他引导10个人穿过了一间黑暗的房子。第二次,他打开了一盏灯,10个人看清了房中的一切,刚才所走的窄窄的木桥下竟是一方水池,更可怕的是水池里还有好几条面目狰狞的大鳄鱼。第二次过桥,仅有3个胆大的站了出来,但是,没有一个人坚持走过去。第三次,心理学家打开房内剩余的9盏灯,照得房内如同白昼,原来木桥下面还装有一张安全网,只是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看不见。第三次过桥,按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可是,仍有两人岿然不动。面对心理学家的疑惑,两人异口同声:“这张网牢固吗?”故事到此结束。但作者没忘了“点化”:“很多时候,成功就像通过这座小桥,失败的原因恐怕不是力量薄弱,智能低下,而是周围环境的威慑——面对险境,很多人早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慌了手脚,乱了方寸。”作者根据心理学家三次实验中10个人的行为及心理现象,分析个中原因,画龙点睛,透过现象,深入内心,深入本质,抓住了其中的内核进行点化,从而使这个故事有了启发的意义。
       二、洞察自然,点化人生。有篇美文《一棵核桃树》,作者说房前菜地边上长了一棵树,春天里,孩子不敢肯定地说是枣树,朋友们果断地说是李子树,爷爷经验丰富地说是樱桃树,就等着吃樱桃吧。而到了深秋挂果的时候,才知道是一棵核桃树。这个关于树名的故事还真有点一波三折呢,倘若到此收尾,不过是一篇为核桃树正名的趣味故事罢了,而这篇美文就美在作者于结尾处锦上添花的“点化”,且看:“有时我想,这棵树是不是上帝派来向我做某种暗示的?他要我知道,作为一个人,你必须奉献出自己的果实,否则,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真正认识你。确实如此啊!自古迄今,地球上诞生了那么多人,被我们认识的,都是那些在自己生命树上结出果实的人。”作者由洞察自然界的核桃树,“最后是他用一枚小小的果子,向我们证实了它的真实身份。”联想到大千世界中的人,“点化”蕴含在故事中的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意义:作为一个人,你必须奉献出自己的果实,否则,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真正认识你。经过这样的点化,故事就“身价”百倍,更加耐人寻味。
       三、品读生命,点化主旨。一篇名为《痛苦积聚力量》的短文,记叙了美国运动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滑雪运动员戴安娜·高登的故事,她很小就梦想成为一名滑雪运动员,然而,命运偏偏捉弄她,她患了骨癌,被锯掉了右脚,接着又先后失去了乳房和子宫,她哭泣过,但就是没有放弃过梦想。终于,她创下了多项世界纪录,包括获得1998年冬奥会的冠军,在美国历届滑雪锦标赛中共夺取29枚金牌。讲完这个故事,作者动情地点化道:“一个人一旦沉沦在痛苦中,就永远不会有所作为。只有那些懂得小结痛苦,并在痛苦中不断积聚力量的人,才会使生命变得更加丰满和充实。痛苦并不可怕,在痛苦中积聚的力量,就如火山下剧烈涌动的岩浆,一旦喷发,必定带给人们灵魂的震颤!”如此一笔,这则“奇闻”故事就不只是让人惊讶,而是升华了主旨,给广大读者以深深的启迪:痛苦并不可怕,懂得小结痛苦,积聚力量的人,才会更生命加丰满。
       点化故事不能拘泥于某种固定模式,要因故事而异,开动脑筋,揣摩故事的内涵。点化有法,但无定法。记叙故事类作文,故事回应点化并且升格,从而精彩,更有故事。
       段智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