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导写者]半命题作文的命题特征
作者:李 晶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作文命题的常见形式有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等。话题作文在当今可谓是备受推崇,在中考中占了半壁江山,而如果留心的话则不难发现近几年半命题作文也正在升温。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它是一种传统的作文命题形式,介于话题作文与全命题作文之间,处在“命”与“非命”、“限制”与“非限制”之间,既有一定的限制性,又有较大的开放性。因此,有人形象的将半命题作文比作是“把风筝放飞在蓝天下”,这真可谓是对半命题作文生动而恰当的评价。
       传统的全命题作文难以照顾学生的写作个性,所以我一直主张让学生自由的写,让他们写自己最愿意写的内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自由的状态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座桥梁,学生进入自由写作状态之初,需要一些启发,需要一个触发点。三年前在我的一节作文课上,我对学生们说,这个星期作文题目自拟,让你们自由的写,刚开始同学们都很兴奋,可是过了几分钟,教室里又没有声音了,在作文中,大约有十几个同学写的是这样一个意思——“你真让我自由的写,我反而不知道该写些什么……”。看到这里,我不禁想,也许对于这样一群初中学生,一个好的作文半命题才是最好的作文引爆点。好的作文半命题是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的,激活他们头脑里本来就有的关于现实生活的回忆、认识与感想,从而使学生们能写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鲜活灵动的好文章。
       因此在初中半命题作文教学中,作文命题首先就要在“半”字上下功夫。这里的“半”当然是指半命题作文题目中具有限制性的那一部分。有针对性的出好“半命题”作文题,是最直接、最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写出佳文的手段。那么作文命题时该如何在“半”字上下功夫呢?
       一、作文命题的这一“半”本身侧重表现自我
       写作教学应该是一种审美活动,注重学生写作个性是培养他们审美创造力最直接的体现。作文还是最具个性的一种思维活动。无论是写景状物、抒情言志,还是阐述思想、表达观点,文中有“我”的出现才能显出生气、活气、勇气、志气、文气来。换句话说,作文半命题本身要能侧重表现自我很关键,有“我”的出现,“我”的参与,学生们才能真正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真正做到“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写我心”。
       如学生刚上初一时为了增进了解,我让他们写过这样一个半命题作文《的我》,目的是用作文的形式把他们认为自己最大的特点介绍给我,没想到班里66名学生竟拟出了51个“我的特点”:爱笑的我、马大哈的我、爱哭的我、爱侃的我、老蔫儿的我、顽皮的我、憨厚的我、热情的我、离经叛道的我、拥有花样年华的我等等。
       接着我试着让学生写了一系列的侧重表现自我的半命题作文:如其中有表达自己切身感受的半命题《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有表达个人愿望的半命题《我真想》,有表现自己情感态度的半命题《让我陶醉》、《风雨中,》,还有表现自己对生活思考的半命题《启示了我》等等。让我惊喜不已的是,总体上看这些作文的写作有相当一部分常常因为作文无话可说而苦恼的同学能有话可说,甚至其中还有一些能写出自己的真实而又有个性化的体验。
       究其原因,我以为,作文命题要“表现自我”,要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都能从题目中找到“自我”的影子,在作文中不断增强自我参与意识、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用自己的话写出观察的结果和感受。这样的作文“半命题”就为学生表现自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作文的个性化、情感化提供了保证,作文题目本身带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作文也就更易于具有个性。
       二、作文命题中的这一“半”需具备一定的包容性
       这里所谈的作文半命题需具备一定的包容性,主要是就题材而言的。好的作文半命题,可以使写作者广泛选材。选材的广泛性,是写作者充分展示个性的必要条件。学生的生活背景各有不同,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各有不同,只有写其所知,抒其所感,发于内而形于外,学生才有可能表现个性,所表现的个性才会丰富多样,同时具有很强包容性的作文半命题,又会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能动作用。
       以一次作文半命题为例,题目是《每一天都是新的》。结果,学生作文题材丰富,缩万里于咫尺,摄百态于笔端:信息科学、心曲变化、素质教育、观念更新、祖国发展、社会新风、重塑自我、世界动态、展现前景……包罗万象,海阔天空。再如:以2005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走近”的半命题作文题为例,我们放开思维想一想,这个半命题也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很多学生在这次作文中就广泛选材,写其所想写。有的写“走近伟人”,即我要写给“谁”,如,屈原、司马迁、杜甫、鲁迅、李四光、巴金、毛泽东、周恩来、孔子、孙中山、爱迪生、牛顿、普希金、安徒生、李白、张海迪、邓亚萍……有的写“走近名著”,我要写的是什么“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聊斋》、《唐诗三百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还有的写自然、科学方面的,如,“走近飞船”、“走近绿色的原野”、“走近长江”、“走近实验室”等等。但有的半命题作文,如:《做人要》,这个题目乍一看可写的内容很多,可以畅谈自己对于人生对于做人的准则的想法,但似乎也就仅止于此了,同时出题人也没有考虑到作为14、15岁的孩子就这个题目所能开掘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所以作文半命题本身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实质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足够广阔的舞台,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有可写的想写的内容。而从学生这些丰富而鲜活的题材中,我们感受到他们心灵的解放和个性的自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也在自我表现中相应得到自我完善。
       三、作文命题的这一“半”需体现开放性
       这里半命题的开放性,是就其写作要求而言的。必要的写作要求,会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但如果写作要求条条过多,就可能事与愿违,起到束缚心灵、扼杀个性的不良作用。如:2000年江苏某地中考作文半命题是《我为做了一件好事》,这个作文半命题显然违背了作文命题的“半”字体现开放性的原则,题目中已经对文体、所写事件的性质都做了硬性规定,规矩太多,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又怎么会有鲜活而有个性的学生佳作呢?
       所以,半命题是否开放,不是一件小事,它关系到一次作文设计的成败,也关系着作文教学的导向:是发展个性,还是束缚个性。开放性作文半命题要避免指向趋同、文体划一、写法刻板、方式单一,学生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或散文,或小说,甚或诗歌。让学生能够抒写自己的心灵,自由挥发写作的激情,展示出个性化的语言风采。在整个写作活动开始即命题阶段,就以一种开放和宽容的姿态让学生表现自我,审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总而言之,半命题作文的命题,教师必须在“半”字上多下功夫,这样学生写作时才能尽显个性,文采飞扬。
       李晶,女,武汉市第三初级中学教师,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