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反思者]高中语文教学也应以读为本
作者:李静萍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高中语文新课标也突出强调“读”的重要性:“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就是提倡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反对教师替代的繁琐分析。但在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却严重的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又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尤其是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更应按照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全面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展开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的生理感官与心理体验参与阅读活动,通过朗读、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以读为本 体现主体
       阅读教学“读”是基础,作为语文教师就要落实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地读。但遗憾的是我们平时的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剥夺了学生的自主阅读,使得阅读成了教师的条分缕析,根本谈不上是以学生为主体!在阅读活动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一旦形成了文本,就被固化下来,它使用的语言文字符号对所有学生都是一样的。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集中了生理的和心理的、智力的和行为的、认知策略的和操作的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往往会使读解课文各有千秋,不完全为文本所囿。阅读教学要充分认识这一特性。著名语感论专家王尚文认为: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语文课的最根本之处,阅读是最个人化的事,高品位语感的主要标志是:独特性。阅读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是心灵感悟的过程。作者“不需要有一个‘第三者’对他的读者解释自己的作品”。
       因此,不剥夺学生阅读的主权,不代替学生思考,不把阅读教学建立在教师对作品的“正确”分析、肢解的基础之上,要给予学生充分地、整体地感受课文的时间和空间,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义。于漪老师说:正如一个人,一棵树,一朵花,一泓清溪,一片云彩是不可随意割裂的一样,一篇文章怎么可以随便地“碎尸万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对课文作逐句逐段的分析、讲解,必须让学生从整体的阅读感知入手,让学生贴切具体地感受语言文字所描述的人、事、景、物、形象等,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发展变化情态,让学生整体读,从而把握课文整体内容和语言形式,在头脑中建立课文内容与语言外壳和谐统一的整体形象,初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引导学生立足整体,自主采取多种形式反复细读,围绕初步感知的思想感情,调动其生活、学习积累,落实到具体语段和重点词句上品味揣摩,使学生充分感悟,增强主体体验,强化自我感受,明晰文理认识,实现人文理解,促进文学积累,并启迪多元感悟,形成独特感受和理解。这样,让学生从初读感知到熟读精思,再到美读鉴赏,学生始终拥有充裕的读书时间,体现阅读教学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主人。
       二、以读为本 激发兴趣
       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高质量的学习,我们称之为学习的高峰体验。那么学生为什么会爱上一些老师的课,觉得学起来轻松有趣,恐怕就是该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这种课堂学习高峰体验的结果,由此我很主观的认为:一个真正成功的语文教师就是一个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的艺术家,而朗读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英国教育家洛夫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文字一样。”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打破“一言堂”,鼓励“群言堂”,关注、呵护每一位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用恰如其分、多元而人性化的语言激励学生在读中思索,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风格。
       其次要创设情境让大家有兴趣读。预习时不妨运用多媒体放放合适的音乐让大家轻轻吟诵,尽情玩味,反复体会文字所蕴含的意义,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进入美的遐思中。课堂内充满了一种恬静而又明朗,激情而又和谐的气氛。只有在课堂上学生感到自由、轻松、和谐时,才会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创意宣泻,个性化阅读才能成为现实。
       再次在课堂上,教师以自己的美读激趣更易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学生的情绪易受教师感染,特别是范读时,声情并茂,有时加上自创的动作,以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声音去感染学生,这样自然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模仿教师的言行。这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朗读方法——教师范读法。
       三、以读为本 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人们对规范语言的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众所周知,学习英语常常要读、要背,除了能增加词汇量外,还有一个培养语感的问题。随着考试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同学对文章中心的把握、问题重心的揣摩、词句运用的作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情况还屡见不鲜,个中原因,就是分析文章的能力还不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悟性”还不高。此时,我们有些同学就不能仅从分析文章的方法上找原因,更应当多多朗读,这样,会使你对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觉,并在此基础上悟出文中所阐述的内涵,这样在回答问题的语言上通顺流畅,做到简洁正确,明白无误。
       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弥补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学生朗读时,还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当然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如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引读等等。总之,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四、以读为本 提高审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单个的词语无所谓优劣,但当作家把它们连缀成文,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确切地表达其特定的思想内容后,就具有了生命力。可以用语言的声音传达生活的音响,用语言的色彩传达生活的色彩,用语言的韵律传达生活的节奏,用各种修辞手段刻画各种形象并表达复杂的思想。对于这类精粹的、鲜明的、含义深刻的句子、词语,单向学生说一声“好”是不够的。教师就应该通过师生的共同阅读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范文是文质兼美的。如果说范文创造了“美”,那么教师就应当指导、帮助学生一起对“美”进行创造。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生,以情激情,有效地传情播情,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处于自由、愉快、活跃的气氛和抒情格调中,调动情绪,饱含感情地朗读,从而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并从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提高审美的情趣与能力。
       如教《泪珠与珍珠》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时大部分同学只觉得文笔优美但好在哪还是不明白。我就引导学生顺着文中出现了三次“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情感线去读,慢慢的大部分同学能体会作者写泪珠与珍珠的情感了,在此基础上我又声情并茂地范读了一遍课文,该轻缓的轻缓,该加重语气的加重语气,读到情深处我的眼眶也湿润了,就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记住了它美妙的词句,体会并理解了其中的感情。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朗读这个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合理地、有重点地加强朗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可见,紧紧抓住“读”这一手段,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
       李静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