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古典诗词教法新见
作者:万丽娟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新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互动性一方面凸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本位意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知识的分享者、学习者。有新的教学大纲,就有新的教学过程和新的教学方法。就中学古典诗词的教学来看,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如下几点新见
       一、师生互解诗词
       在讲评讨论诗词作品中,教师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学生通过预先的搜寻资料、分析作品,在讨论中相互启发、相互讨论,不断发掘深层的内涵。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藏的能力,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如我教杜甫的《春夜喜雨》时,创设了师生杂讲,先组织两个学生讲解,带动下面的学生讨论,中间夹杂着教师的引导、分析。然后教师作出总结。第一个学生讲时把“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与“春雨贵如油”联系在一起讲解,由于城市的学生不务农,对于人们为何把春雨同油相比理解不深,她就先让一名同学谈一谈他对这句话的理解。同学说:“春风春雨催绿了大地,各种草木都争着发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师这时要帮助讲解的学生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同样,雨也似乎懂得农民的需要,春天该播种了,它就应时而降。雨露滋润禾苗壮,在春雨的滋润下,庄稼同草木一样竞长、一样嫩绿,是个丰收的好兆头,它给庄稼人以极大的希望与美好的前景。这样的及时雨,不如同油一样可贵吗?不能用‘好’来形容吗?面对这样的雨,诗人怎能不喜形于色、兴奋不已呢?我们又怎能不高兴异常呢?”第二个学生讲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他是这样启发同学的“在万物需要滋润之时,春雨及时地来了,他不是大喊大叫的来,而是随着春风悄悄的乘夜而来,避开众目睽睽的白天,悄无声息而又极其普遍地滋润着万物,同学们看这春雨像什么?”下面有个同学立即回应“像一位做好事不留姓名的好人。”这时我就帮助小教师启发学生:“面对这样高尚人格的好人——也即是好雨,你们能不喜敬并生吗?”下面一学生反应很快:“杜甫也喜欢得睡不着觉,‘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说明这是他夜里出来看春雨时所看到的景象。”接着我总结教育学生说:“用‘好’来形容春雨,这既是杜甫对春雨的赞颂,也是他所追求的高尚人格的写照。”
       二、师生互读诗词
       读古典诗词的基本功是诵读、品味,于漪老师在《面面观》中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无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朗读时要讲究节奏,读出抑扬顿挫,正确表达诗人的感情,还要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描绘的情境,体会这些描绘融入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来尝试探究诵读技能,教师引导、加以点拨,然后教师范读,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诗词的节拍、层次和韵脚。激发学生相互探索归纳古典诗词的音韵规律,体验作品的思想情感。比如,在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学生互相研读,教师加以点拨,然后教师范读,再带领学生一起大声地朗读这首诗,咬准字音,指导学生整体领会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风格。局部上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里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忧国忧民,以此确定全诗的基调,再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语气和语势。前三节基本用降调,前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顿稍长,这样诗歌层次清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在师生诵读相互交流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的丰富情感,增强了学生的领悟能力,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三、师生互用诗词
       在经济高度繁荣的今天,学习古典诗词到底还有多少作用,是否能把古典诗词与现代经济生活巧妙结合,这是现代中学生所关心的。教师就要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渗透对诗词的运用,以此来增加学习的兴趣。以王维的《山居秋暝》的教案为例,教师让学生想象王维要开一家有“归隐”特色的旅游公司,该公司如何设计公司形象、景区设备,以及游玩的日程安排。学习过程中,学生翻阅王维的有关资料,借鉴了陶渊明等的田园作家的诗作,设置了桃花源村、陋室、友人庄、山居、山园居等一系列景点,安排了松林漫步,皮筏漂流,泛舟采莲等活动。这一策划,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再如以“荷”为题,教师写出一段文字:
       没有见过荷塘,但在家中种几株荷花或许是受古典诗词的影响吧,心中一直把荷当做圣洁的象征,近乎谦恭的痴迷于荷的高洁之美。于是,在小荷初露、蜻蜓翩飞时,欣赏荷叶高擎起舞弄清影;在疾风飐水、密雨侵荷时注视荷叶去垢除尘洗面浓妆;在荷花轻绽、莲子如水时,惊叹它的粉雕玉琢而不敢生亵玩之心;在莲房坠红、清香随风时,默念着“质本洁来还洁去”为它送行。
       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此文,看运用到哪些咏荷的诗词。学生经过讨论搜索出一连串的诗词:“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起舞弄清影”,“露冷莲房坠粉红”,“疾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等等。接下来让学生搜集以咏“月”为题的古典诗词,运用这些诗词写一篇短文。
       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记忆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归纳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拓展。
       四、师生互仿诗词
       青少年时期是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学生模仿写作法就是利用这一心理特征让学生模仿古典诗歌的形式,用步韵的方式换上新词,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比较新鲜,学生会积极参与进来。可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深度兴趣,使其更主动地掌握古典诗词的内在规律。比如,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11课是“近代诗八首”,可以在课后出这么一道练习题:“试写一首绝句,题目自拟,可以不管平仄,但要读来上口,有一点诗意。”在教师教学用书里有这样的话:“设计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更好的认识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以提高鉴赏能力,写不好也不要紧,动手写总是有益的。可以让学生互评,推荐稍好一些的,读给全班同学听听。我们的原则仍是,不提倡写旧体诗,但如有个别学生愿意继续练习下去,也不应加以限制。”第12课“词六首”课后有这样的练习:“用学过的词牌或其他词牌填一首词,词体自定,平仄可以不管,但要押韵。”在教师教学用书里也有类似的话:“练习填词仍然是为了读词,要求要低些。学生中有填得较好的,拿来读给大家听听,不必修改。初中学过李清照的《如梦令》和辛弃疾的《西江月》,毛泽东词中也有《如梦令》和《西江月》,作一点比较,也许容易打开思路。”通过仿写诗词可以提升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更好的学习古典诗歌,从而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彭世强的教学观念:教活人,活教人,教人活。突出一个“活”字,让学生成为聪明的、正确的中国人。她的教学观念给我启示很深,如何把古典诗词教活,如何把学生教活,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中学语文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怎样去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是值得探讨下去的。
       万丽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