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坛扫描]信息16则
作者:郑 焱等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新闻纵横
       ●陈村呼吁让史铁生成为专业作家
       上海作家陈村在BBS上贴出文章,替身患重疾的著名作家史铁生呼吁,希望支持纯文学创作的“专业作家”制度能够吸纳史铁生,帮助他解除后顾之忧,使之能创作出更好的文学作品。陈村在文中说道:“史铁生是当代最好的小说家,他在今年的作代会上赢得出席会员唯一的满票即是证明。但是,史铁生的身体非常不好。在这社会转型期,他坚持的纯文学创作的经济效益也非常不好。他体质太差,常常要看病住院。这样一位病了几十年的人,身体很差,尚有肾透析之外的医疗问题。而我们国家还有‘专业作家’制度,支持纯文学创作,应该首先吸纳史铁生先生,帮助他解决后顾之忧……”陈村认为,吸纳史铁生为“专业作家”其实并不是一种“照顾”。“他在写作上的勤奋是有目共睹的,作品也相当好,创作能力绝对符合相关条件。与其每次在他病重的时候施以‘救济’,还不如给他稳定切实的保障。”(郑焱摘编)
       ●当代文学研究会学术年会在成都召开
       2006年11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在成都召开第14届学术年会。在年会期间举行的选举中,张炯连任会长,白烨、吴思敬、杨匡汉、雷达、包明德、陈思和、於可训、程光炜、孟繁华为副会长。陈福民、陈晓明、范咏戈、贺绍俊、张健等专家学者任常务理事。年会期间还颁发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10届优秀成果表彰奖”。河南大学出版社的“文艺风云”丛书(11种)、山东文艺出版社的“E批评”丛书(20种),以及李扬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彭放的《浪漫的思潮——20年文学观念之嬗变》、沈红芳的《女性叙事的共性与个性》、刘思谦的《女性的生命潮汐》、崔志远的《现实主义的当代中国命运》、郭宝亮的《王蒙小说文体研究》、罗振亚的《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唐小林的《看不见的签名》、张学军的《中国当代小说的现代主义》,毕光明的《虚构的力量》、於可训的《小说家档案》、段崇轩的《土色土香的农村画卷》、徐其超等的《聚焦茅盾文学奖》等13种个人论著受表彰。(凤兰摘编)
       ●《南方文坛》2006年度优秀论文奖在广西颁奖
       2006年11月底,《南方文坛》2006年度优秀论文颁奖仪式在广西北海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举行。郜元宝的《又一种破坏文化的逻辑——评<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并论近年“崇胡贬鲁”》,邵燕君的《“宏大叙事”解体后如何进行“宏大叙事”——近年长篇创作的“史诗化”追求及其困境》,李静的《“你是含苞欲放的哲学家”——木心散论》,陈晓明的《鬼影底下的历史虚空——对抗战文学及其历史态度的反思》,张柱林的《差异:<马桥词典>的诗学和政治学》,孟繁华的《历史主义与“史传传统”终结之后——新世纪文学现象研究之一》等六篇论文获年度奖。《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从2001年始,每年由编辑部初选21篇,提交评委独立审读终评,以邮寄投票方式评出6篇获奖论文,并以得票多少排序。此评奖方式至今已持续六年,先后有谢冕、洪子诚、陈思和、钱理群、雷达、白烨、曹文轩、夏中义、李敬泽、李建军、谢有顺等担任评委,2006年度评委会由洪子诚、陈思和、曹文轩、李敬泽、张燕玲组成。(洪鸣摘编)
       ●著名作家鲁彦周病逝
        2006年11月28日,著名作家、《天云山传奇》作者鲁彦周因肺心病在合肥去世,享年78岁。据鲁彦周的夫人张嘉女士介绍,从去年5月起,鲁老断断续续一直在住院,近期身体状况还不错,前天下午是被一口痰堵住,经抢救无效于晚上10时左右去世。鲁彦周的儿子鲁书潮说,鲁彦周虽患肺气肿多年,即便在家也常常使用氧气瓶,但还是在去年完成并出版了长篇小说《梨花似雪》。鲁彦周还有一个心愿未来得及完成,就是写部回忆录,“但这回忆录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中国文坛的那些老朋友们,希望把他们的小故事记录下来”。鲁彦周1928年10月3日出生于安徽巢湖,1954年开始发表小说,创作了400多万字的小说、影视、戏剧、散文作品。《天云山传奇》曾获全国中篇小说一等奖,拍成电影后获得金鸡奖和百花奖;话剧剧本《归来》曾获1956年全国话剧汇演剧本一等奖;电影文学剧本《凤凰之歌》曾获1958年文化部电影剧本征文奖。他曾任安徽省文联、中国作协安徽分会副主席,中国影协安徽分会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主席,《清明》主编,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等职。(洪鸣摘)
       ●北京成立同心小说馆
       为了给小说的生长开辟一个空间,“同心小说馆”2006年11月在同心出版社挂牌。据悉,这个小说馆的宗旨是专门推荐出版非名家的小说作品,为更多的来自尚不为人知的作家的好作品找到出路。同心小说馆首批推出的5本小说是《香香饭店》《鸡窝》《一任乡官》《恋爱不等式》和《社区丽人》,前两部作品现已上市,其余3部作品也会在年底前问世。同心小说馆还将聘请知名作家和学者,成立百人顾问团,首批受聘的张守仁、雷达、李敬泽、孟繁华、贺绍俊、陈福民、张颐武、陈晓明等已经接受了聘书。(凤兰摘编)
       作家作品
       ●巴金名作《憩园》将被重拍电影
        40多年前,一部根据巴金小说《憩园》改编、夏衍亲自编剧、夏梦和鲍方主演的电影《故园春梦》推出后获得广泛好评。2006年11月26日是巴金诞辰103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巴老,根据《憩园》改编的《故园春梦》也被成都一家著名的文化企业重拍,该片投资上千万人民币,张婉婷和黄健中成为最有希望执导该剧的人,而拍摄地点全程选在巴老的家乡成都。《憩园》是巴金创作的一部著名作品,也被认为是巴老最好的小说之一。上世纪60年代,香港凤凰影业公司将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影片上映时名为《故园春梦》。电影由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先生亲自改编,香港著名导演朱石麟执导,主演有夏梦、平凡、鲍方等,影片推出后获得广泛好评,被认为是香港著名演员鲍方的首席代表作。如今,包括巴金、夏衍、鲍方等这部作品当中的主创人员几乎都已经离开人世。为了表达对他们的缅怀,成都一家文化企业购买了《故园春梦》的重拍版权,准备将其重新搬上大银幕。巴老的《憩园》写战时回到故乡成都的一个作家,寓居友人的新置官邸“憩园”写作。在那里他发现憩园主人夫妇有内忧,新婚的女主人受前妻留下独生子小虎的困扰,前妻娘家是巨富,他们有意无意利用小虎折磨续弦的后母。随后他又发现憩园旧主人的悲剧:因一桩婚外爱情,被长子和爱妻逐出家庭流落破庙中,可是爱他的小儿子则与他保持神秘的往来,并且常到憩园摘花安慰他的父亲。目前,电影尚在筹备阶段,剧本由原野进行改编。据透露,与40年前的那个版本相比,这次的剧本“有改动,更尊重原著”。(洪鸣摘编)
       
       ●季羡林新作《病榻杂记》即将在港出版
       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新作《病榻杂记》即将在香港出版。本书是95岁高龄的季羡林的最新作品,收录了他自2002年生病住院至今在病榻上撰写的90多篇文章,共24万字。书中有他学生时代的经历,也有去德国留学的人生回忆;有回忆父母、老师和亲友的文章,也有为朋友出书撰写的序和跋。季羡林平时十分关注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公德、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等问题,书中收录了多篇有关这些内容的文章。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季羡林2002年发病的经过和治疗情况。书中不仅赞美了医生和护士的高尚医德,还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文字抒发了作者在新时代、新生活中老当益壮的豪迈之情。据了解,季羡林对此书十分重视,即使在病榻之上也始终坚持打腹稿,笔耕不辍。(郑焱摘编)
       
       ●余华现场接受读者对《兄弟》的指责
        2005年,作家余华的《兄弟》上半部以40万册的发行量,创下了当年纯文学图书单本销量第一的纪录,《兄弟》的下半部推出后再掀销售旋风,目前两册累计发行量已达110万册。2006年11月30日,余华来到上海复旦大学和沪上众多专家一起探讨了这部自出版以来就备受争议的小说,面对褒扬和尖锐的指责,余华显得很温和。《兄弟》下部出版以来褒贬不一,这次的座谈会也同样,余华作为小说的作者却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很多时候都是面无表情,直到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宏图对小说开批时才露出了点笑容。王宏图副教授开场时就不留任何余地,直截了当地说道:“我看了《兄弟》之后感到很愤怒,因为我觉得我的审美尊严受到了侮辱”。王宏图表示,《兄弟》的许多描写超过了他对于审美的底线。他说,余华早期的作品是带有卡夫卡式的荒诞性,而《兄弟》并不完全这个样子。“上半部还可以,因为对于“文革”的描写大致都很雷同,而下半部我看了很愤怒。余华本身并不善于写女性角色,而且中国近20年来的确变化太快了,余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而这些就体现在小说中”。而一位复旦大学研究比较文学的硕士生则提出了与王宏图不同的意见,她认为余华笔下的李光头是一个经典,她说:“李光头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好男儿’。他会用车拖着母亲去上坟,表现出他的孝;他不畏惧失败,即使挨饿也要不断地向人生挑战;同时他也是个懂得有恩必报的人,所以李光头是一个值得阐述的人。虽然余华并不善于写女性,但这没有什么问题”。(洪鸣摘编)
       ●虹影新作《上海魔术师》行将问世
       蛰伏两年之后,“罗马文学奖”得主、女作家虹影将于12月初推出其最新长篇小说《上海魔术师》。新作仍以旧上海为背景,但虹影一改往日作品中凄楚与不完美的结局,讲述了一个温暖人心的情感故事。据了解,小说描述了在1945年—1948年的上海大世界里,流浪的犹太人“所罗门王”和他收养的中国孩子“加里王子”,遇到古灵精怪的杂技女孩兰胡儿和她的杂耍班子时所发生的故事。为了再现上个世纪40年代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各种语言、文化交融的特点,虹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语言风格——“大世界杂语”,“我让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各说各的语言,各想各的语言,各用各的语言叙述故事。”著名作家苏童将该书称为“一本奇诡莫测的小说”。(洪鸣摘编)
       
       ●柏杨小说《旷野》首次在大陆公开出版
       柏杨小说《旷野》将在大陆以图书、影视剧等方式正式面世。11月29日,来京为柏杨处理事务的柏杨夫人张香华女士告诉记者,柏杨先生虽然病重,但目前病情稳定。不过,与柏杨正常沟通已经不太容易了。她告诉记者,11月27日,她已经与相关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就柏杨长篇小说《旷野》的影视剧版权举行了签字仪式。投资方认为,这是一部台湾版《围城》。这也是柏杨作品第一次以影视的角度进入大陆。此外,人民文学出版社还将在明年下半年推出《柏杨小说精选集》1-5卷,其中《旷野》将首次在大陆公开出版。张香华说,柏杨的杂文和历史作品在大陆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其实柏杨的创作是从小说开始的。柏杨作品的大陆出版策划人朱洪海说,柏杨凭借小说的知名度,成为当时台湾的明星作家。据张香华介绍,由柏杨捐赠给现代文学馆的57箱手稿、书信、书桌椅、笔、镇纸等已从台湾运抵天津,此次她专程赶到北京,清点这些柏杨的人生经历。(洪鸣摘编)
       外国文苑
       ●《静静的顿河》手稿影印本问世
        肖洛霍夫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手稿影印本12月初在俄罗斯科学院举行了首发式,20世纪文学史上的一大历史谜案就此彻底结案。此书由莫斯科作家出版社根据1999年末找到的小说手稿制作。总共885页的手稿除一小部分是肖洛霍夫妻子抄写的之外,其余605页都是作家的真迹,均没有誊写过。手稿影印本还收入了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文学研究所的专家为小说所做的详尽注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反映了十月革命时期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思想。20世纪20年代末期,在小说第一部刚面世不久,围绕其著作权就产生了争议。1929年,苏联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此事,经过严格审查之后,专家们一致认定《静静的顿河》当属肖洛霍夫所作。70年代,西方出现的《湍急的〈静静的顿河〉》一书使得当初未彻底平息的小说著作权之争变得扑朔迷离。由于找不到这部作品的手稿,长期以来人们对其著作权的归属始终存有争议。90年代末,经过长期寻找,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的专家终于在肖洛霍夫的密友库达绍夫后代之处发现了该书手稿,专家在严格鉴定之后确认了手稿的真实性。(洪鸣摘编)
       ●30卷《索尔仁尼琴全集》开始出版
        2006年11月,时代出版社在莫斯科举行了索尔仁尼琴30卷本全集中的第一、第七和第八卷的首发式。该全集将囊括作家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各类作品,既有《第一圈》、《古拉格群岛》和《癌症楼》等小说,也有《牛犊顶橡树》和《同行两百年》等自传、史学和政论作品,还有之前的各种文集都未收入的演讲和发言的整理稿。时代出版社将在2010年之前出齐全部30卷。据悉,不按作品完成的时间顺序出版,而把收入《红轮》第一、二部的第七和第八卷,与由数篇作家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组成的第一卷同时推出,是索尔仁尼琴本人的决定,他想藉此强调自己对《红轮》这部作品的重视。索尔仁尼琴此前曾表示,他一辈子都在研究20世纪初期,特别是1917年革命之前那一阶段的俄国历史,而史诗性作品《红轮》着力刻画的正是这个转折时期。同时,在全集即将出版的其它卷中还会首次公开索尔仁尼琴在创作《红轮》期间写下的日记。12月11日,索尔仁尼琴这位当代俄罗斯文化界的泰斗将迎来88岁的生日。在数年的创作生涯中,索尔仁尼琴本着“不歪曲事实、传达历史真相”的信条,创作出了各种体裁的大量作品。1974年,作家被驱逐出苏联,其作品在苏联也长期被禁。上个世纪80年代,索尔仁尼琴的20卷本文集首次在法国巴黎用俄文出版。1989年,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在苏联解禁。1994年,他回到俄罗斯定居。(洪鸣摘编)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伊文被指控抄袭
       英国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抄袭指控。布克奖得主伊恩·麦克伊文(Ian Mc Ewan,一译麦克尤恩)2001年的畅销小说《赎罪》(Atonement),被指与一本30年前出版的回忆录有多处雷同。露茜拉·安德鲁斯(Lucilla Andrews)的《没有时间去浪漫》(No Time for Romance)出版于1977年,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在伦敦一家医院内的护士经历。《赎罪》主人公的背景与前者完全相同,不仅如此,她们都曾因为长癣而抹了紫药水,也都被责令洗去脸上的血渍,以免影响病人的情绪。安德鲁斯女士已于今年10月去世,终年86岁。她生前写有35部爱情小说,并被《卫报》称为“医院小说的旗手”。去世前一年,已有人将两书之间的雷同说与她听,但她不想为难麦克伊文,遂不事声张。但好事女记者朱丽娅·朗顿(Julia Langdon)得知此事,将两书加以比对,并于11月25日在《星期日邮报》刊文曝光,终于酿成事端。58岁的麦克伊文迅速做出回应,26日即投书《卫报》,否认抄袭,仅称从安德鲁斯处得到“灵感”。在接受《纽约时报》的电话采访时,麦克伊文又称,公众对两书某些句子和段落之间的相似之处大惊小怪,实在让他非常吃惊。(郑焱摘编)
       文坛轶事
       ●作家洪峰声明退出作家协会
       因未及时拿到工资愤而上街乞讨的沈阳作家洪峰,12月3日在网上发表声明,宣布退出中国作家协会、辽宁省作家协会及沈阳市作家协会。洪峰在给中国作家协会、辽宁省作家协会及沈阳市作家协会的声明中说道:“鉴于一次个人乞讨导致了关于中国作家以及体制方面的论战,鉴于本人的职业身份,因此遭受百般质疑和辱骂,还鉴于我曾经很尊重的个别前辈和同行指责洪峰利用乞讨闹文坛,更鉴于我个人的日常生活陷入无休止的重复性解释和辩白之中……我不是一个善于和公众以及舆论打交道的人,同时也不是善于屈从他人摆布的人,因而,我认为,我有必要脱离这个我曾经爱戴和尊敬的团体,不再给它增添困扰和难堪。我认为,这是对公众和对个人都很负责的选择,也是和辱骂歪曲我的人做一次各自身份的清理。”在声明的最后,洪峰宣布:“从即刻起,放弃中国作家协会、辽宁省作家协会及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资格及其各种相关职务。”洪峰的退会声明立即在网上引起反响,许多喜爱其作品的读者希望他从此能够写出更加出色的文字。(舒坦摘编)
       ●鲁迅一生最后的日子
       鲁迅年轻的时候,经常锻炼,身体是很好的。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等各个方面所累,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1936年6月,坐都变得很困难的鲁迅连一贯写的日记都不能坚持写了,有关的书信也不能回复了,于是鲁迅请人给他刻了一枚带有“生病”二字的图章,周海婴就负责在邮递员退信之前把这个章盖上去。1936年8月,病情愈加严重的鲁迅在家人的陪同下又一次来到医院并进行了抽胸腔积水的治疗。1936年9月,鲁迅的病已经很重了。9月5日,他在一篇名为《死》的文章中说,从去年起,每当病后休养躺在藤椅上,不免想到体力恢复后应动手的事情,做什么文章翻译或印什么书籍,想定之后就这样吧,便要赶快做。似乎由“赶快”一词中可以看出鲁迅本人已经隐隐约约地闻到了死亡的气息。文章里还有一段遗嘱提到,死了就拉倒,埋了就不要做纪念,忘了我,自己生活。孩子长大,若无才,那么就可以找一些小的事情做做。从鲁迅的遗嘱中,可以看到他的淡泊与实际。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临终前,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对医生说的,他说:“我的病如此严重了吗?”(洪鸣摘编)
       ●郭沫若的一首绝笔诗
       1977年,郭沫若逝世半年之前,一天,他的老友、著名古典戏剧画家关良拿来一幅《鲁智深醉打山门》的画作,请他题诗。郭老抱病为此画题了一首:神佛都是假,谁能相信它。打破山门后,提杖走天涯。见佛我就打,见神我就骂。骂倒十万八千神和佛,打成一片稀泥巴。看来禅杖用处大,可以促进现代化,遍开大寨花。当时正值“四人帮”倒台不久,破除迷信拨乱反正之际,郭老的诗句自然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此诗在当年似乎未被媒体重视,因此知者不多,不少人误认为郭老的绝笔诗是那首流传甚广的“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的《满江红》。细考之后又发现,郭沫若评《水浒》人物诗并非仅此一篇。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就为关良的《水浒》人物画写过名篇诗作。其中一幅《翠屏山》,画的是石秀智斩裴如海,郭老题诗曰:“好个石秀,能除奸宄;如这样拿个木鱼,不如有刀在手。”另一幅宋江画像则题曰:“别人并不爱你,偏要卖弄你的老气。我实在不爱宋江,他并不侠义,彻头彻尾,是一个假仁假义,欺己欺人的浪子。”这些人物诗明评《水浒》,暗批国民党反动派,深得国统区人民的赞同。(洪鸣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