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艺杂谈]汉字的文化内涵与汉字教学
作者:陈爱丽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汉字是汉民族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有机成分,我们探究汉字字形的构字理据,可以发现汉民族诸多的文化特征。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汉字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就是研究探讨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近年来,不少人主张将汉字文化融入汉字教学之中。因此,本文就汉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如何将汉字文化有机地融入汉字教学之中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汉字的文化内涵
       (一)、汉字体现了汉民族的社会生活
       汉字是起源于绘图构形显意的形义文字。深入到每一个汉字的构成过程中去,就会发现其中都蕴藏着很深的造字理据,从中可以窥探当时的社会原形。在汉字的构形中有一句名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许慎《说文解字·序》),说明了先人在以形来象义时,总是取自己最熟悉最近切的形体。
       现在和钱币有关的字,像财、货、贡、贫、赈、费、贾、赠、贪、贷、赊、贿赂之类都属贝部。贝不过是一种贝壳,为什么可以用它来表示钱币的含义呢?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释说:“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可见中国古代曾经用贝壳当作交易的媒介物,到了周代,人们开始把“布”、“泉”也作为“货币”使用了。“布”本来是一种麻布,至周而有货币的功能,并与“泉”有了分工:“其藏日泉,其行日布,取名于水泉”。但此时,“贝”也仍作为货币的一种,即许慎所言“周始有泉,而不废贝也”。到了秦代,“贝”就开始不作货币用了,这时开始出现了“钱”。“钱”的本义是一种金属制成的农具,后来它获得“钱财”又是因假借“泉”之音而成。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这种货币演变清楚地反映在汉字中,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文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因此,现代表示财富的字大都仍是从“贝”。汉字就犹如一块块化石,在它们的身上凝聚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贝”、“布”、“钱”及用它们来构成的一串串汉字,无声却有力地告诉我们古代货币的一幕幕演变史。
       总之,汉字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古代的社会生活,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极好史料。
       (二)、汉字体现了汉民族的思想观念
       我们还可以从汉字的构造中窥视到古人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例如“姓”这个字以“女”为表义的偏旁,表明在古代的某个阶段,孩子的血统只同母亲有关,那时候经历了一个“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而有一些用“女”作偏旁的字,如“妄、奸、妖、妒、婪”,则表现出古代的一段时间里对女性的歧视。再如,汉语中表示思想、感情的汉字都从心旁(或心的变形),如:想、忘、忠、恕、怨、愁、忆、恼、悦、惮、愠、恭、慕等,这是古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观念的反映。先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因此在古文字中将其画成一个心脏的形状。鉴于这种认识,于是在造字时,留下了一批从心旁的表示思想、感情的汉字。
       (三)、汉字体现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
       1、具象思维方式
       汉民族的具象思维方式,直接地制约着汉字的产生、演变、发展及其意蕴。这首先表现在汉字字形的观物取象。古文字乃“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文者,物象之本。”这种“依类象形”的方式昭示出汉字的前身经历过一个图画文字的阶段,亦即原始具象造字的阶段。在古汉字中还保留着不少图画文字的遗迹:或是直接描摹客体,如甲骨文中的山、水、日、月、鸟、马、虎等;或是以图形的组合见意,如“解”字以牛形、角形、刀形的组合而见“用刀剖牛”的意义等等。隶变后的汉字字形虽然褪去了古汉字原始的象形特征,但在其笔画形态中依然保留了相当程度的象形表意的理据,且延续至今。究其原因,乃汉民族具象思维方式制约的结果。其次,还表现在汉字字义的以象示意。汉民族的先民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对外界事物和自身的观察、模拟、比类来构造字形,因此,甲骨文里的许多字几乎就是一幅生动形象的图画。甲骨文中有近200个“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字。有的象全形,如“鹿”、“象”等字;有的突出主要特征,如“牛”字角前伸,“羊”字角后卷,“豕”字尾下垂,“犬”字尾上翘,有的将两个以上的形象复合起来示意,如手持鸟为“获”,手执耳为“取”。诸如此类,皆为以象示意。
       2、辩证思维方式
       早在周代,汉民族就建立了阴阳的辩证系统和五行的循环系统。这种辩证思维方式也孕育了汉字,汉字无不浸透着辩证思维的运思法则。这体现在汉字字形的谐调对称上,每个汉字的字形都是一个谐调对称的有机整体,具体而又集中地展示了汉民族辩证思维中的两两相对又互相补充的运思原则。汉民族在组合汉字时总是在不断追求“参差而均衡”、“变化而统一”、“对比而调和”的原则。汉民族的辩证思维方式注重和讲究对立双方的互相转化,这种辩证转化的运思法则也深刻地影响了汉字字义的孳乳,这典型地体现在汉字字义派生的“反训”现象,即一个字由于字义的发展向着对立面转化而同时具有相反或相对的两种意义。如“乱”训为“治”,“沽”训为“买”等。这无不体现着“反者道之动”这一辩证思维方式。
       3、系统思维方式
       汉民族注重从相互关联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整体关系的系统思维方式影响到诸多领域,方块汉字的创制和使用就是其中之一。汉字的形音义、性质、特点以及汉民族对汉字的把握等无不体现着汉民族的系统思维方式。如汉字字形无不是对笔画、构件的综合,一个汉字实际上成了一套抽象符号和线条的拼合。汉字的笔画,一旦进入某个汉字后,就被综合到该汉字的形体结构中,成为这一有机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此外,汉字字音融于形义,形音义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有机整体,也体现了汉民族的系统思维方式。在汉民族的世界观中,世间万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对立统一体。汉字的字音要依存于特定的字形中,更要依存于一定的意义中。
       总之,汉民族的具象思维、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制约着汉字,汉字就是这三者“合力”的结果。
       二、将汉字文化融入汉字教学之中
       近年来,全国各地各种识字教学改革纷纷兴起,其中,将汉字文化融入识字教学之中,则是近年来识字教学的一个新视角。在识字教学中,如果能适当渗透一些汉字文化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汉字的形、义,还能让学生充分领略我国汉字文化所蕴含的无限风光,使识字教学折射出人文的理性的光辉。
       (一)、用汉字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增强识字的动力。
       书法艺术是汉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引导学生了解、欣赏书法艺术,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感情。可以邀请有造诣的书法老师和社会人士为学生作专业性介绍,结合展示一些名家的书法作品,让学生领略有坠石之势的点、肩挑昆仑的横、如剑出鞘的撇、一柱擎天的竖等汉字笔画之韵,欣赏汉字穿插避让、勾连呼应、参差错落的结构之美,感受汉字书法或密不透风或疏可行马,或静如处子或动如矫兔之魅力。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书法家和有书法特长的学生现场挥毫泼墨,让学生们了解到书法不仅是艺术的创造,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使之领略汉字之美,感受汉字的魅力,培养热爱汉字的感情。
       在教学汉字时,对先民在造字时构形表意的分析,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象”字,可以依次出示侧面向左的大象图、甲骨文“象”字、篆体“象”字和楷书“象”字,并一一为学生讲解这些“象”字的象形意义演变过程,学生就会听得津津有味。又如,通过分析展示,学生明白了“人”字就像一个侧立伸臂的人的象形,“尖”字即上小下大等等,从而把这些枯燥乏味的汉字变活了,使之成为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这样,通过对汉字的字理分析,不仅提高了识字效率,而且在了解汉字负载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汉字文化的熏陶,感受到汉字内蕴的博大精深,逐渐认识到汉字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从而自然而然产生对祖国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的心理动力,使学生产生了对识字的需要,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识字学习。
       
       (二)、用“字形藏理”的特点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依据词义来构形的。汉字构形时的词义依据称为构形理据。通过构形理据的分析,可以找到构字时人们的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汉字、记忆汉字。
       对汉字进行字形分析探究和字义说解是了解汉字的本义,揭示汉字文化内涵常用的方法。如对“册”、“典”、“删”的原始字形进行分析,让学生知道“册”是绳子横穿竹简的象形,本义是“书”,而“典”则是双手持简册之状,本义同“册”(即书籍),从而很容易明白“字典”、“词典”等词的含义;而知道了“删”是用刀削去竹简上的错字重写,就很容易明白“删改”、“删除”等“删”字为什么是“册”字加个立刀旁。“美”字,由“羊”和“大”组成,“羊大为美”的观念反映了上古社会羊同人的生活的密切关系和先民对“美”的朴素理解。这样学习汉字,记得牢,忘不掉。循着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的思路,还原汉字的字理,体现汉字的表意性,加入汉字文化内涵,可以收到识字明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通过字形含义的分析还可以防止写错别字。有的学生因为不知道在古代还没有发明纸的时候,人们是用布巾来画画的,不知道古人用刀把物体分为两半,这两半合起来就称为“一副”,所以总会出现“一副画”、“一幅手套”的错误。又如,“初”字为何是衣字旁?原来古文字的“初”是用一把刀和衣会意,表示“裁布是做衣之初”,从而表示其“裁布”的本义,进而引申出“初始”义。“社”、“福”、“祈”等字为何是示字旁?原来,“社”的本义是“土神”,“福”的本义是“幸福”(字形是向神敬献酒樽的形状),“祈”的本义是“向鬼神告求”,都与“神”相关,而“示”作偏旁时表示一切与神灵有关的事物。明白了这些道理,学生自然会牢记字形,从而减少错别字的产生。
       (三)、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提高趣味性。
       将汉字的造字理据和蕴含的文化内涵融入识字教学,要避免枯燥的说教。应采取多种形式,增强识字的趣味性。因此,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直观形象的因素,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借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在观察、联想、比较、思考、游戏中生动愉快地识字。(1)图画演示:在学习象形字时,运用汉字象形的特点,借助图画形象地记忆,如教学“鸟”字,可以先在黑板上贴一张小鸟的图画,然后出示“鸟”的字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就容易记住生字。(2)实物演示:适时直观的物体演示,会给学生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如教“笔”字时,出示一支毛笔,告诉学生从古代开始人们就用这样的“笔”写字,它是用竹做的杆,用毛做的头,所以这个字上面是“竹”,下面是“毛”。(3)形体演示:让学生运用肢体动作生动活泼地记忆生字,如写“人”字,可以让学生用身体动作来记忆,即做侧立伸臂造型。(4)课件演示:在随堂识字教学中,可利用课件演示使学生能更直观、生动、形象地识字。(5)猜谜识字与儿歌识字:字谜与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易记难忘。教学中可抓住字的特点,将汉字本身蕴含的造字理据和文化内涵编成一些通俗易懂的字谜,如:门中有人——“闪”,犬从穴中出——突,等等。生动有趣的儿歌,对低年级的孩子有着无穷的魅力,如识字课文《日月明》:“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一火灭,田力男,人木休,手目看。二木林,三木森,二人从,三人众。”把这些字编成通俗易懂的儿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识字的欲望。
       陈爱丽,广西宾阳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