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语言]“甚雨”可以解释为“大雨”
作者:马启俊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广东军务记·三元里抗英》:“幸彼苍默佑,未刻迅雷甚雨,乡民佯败,引入黄婆洞磨刀坑,杀死逆夷百余名。”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将其中的“甚雨”解释为“大雨”,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和一些文言文选注本的解释与此相同。然而郑涛先生发表于《语文建设》1996年第6期的《释“甚雨”》一文却认为:“这样,就把‘迅雷甚雨’解释成‘疾雷大雨’,曲解了原意。……‘甚雨’是‘急雨,骤雨’,‘迅雷甚雨’应解释为‘疾(迅)雷骤(急)雨’。”郑先生释“甚雨”为“急雨,骤雨”,有理有据,是完全正确的,笔者深表赞同。清代著名诗人张维屏的《三元里》诗云:“夷兵所恃惟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所叙为同一件事,此处正作“骤雨”,足以为证。但是郑先生认为郭先生等人将“甚雨”解释成“大雨”是“曲解了原意”,此说似可商讨。据《三元里打仗日记》载,英军被围后,“时天色晴明,忽而阴云四起,午刻迅雷烈风,大雨如注,日夜不息。未刻后,逆夷之鸟枪火炮,俱被雨水湿透,施放不响。”(转引自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此处用的正是“大雨”,可见郭先生等人释“甚雨”为“大雨”不误。上引三则同叙“三元里抗英”的资料,分别用了“甚雨”、“骤雨”和“大雨”,足证三者同义。
       古代汉语中“甚雨”多见,注家将其注译为“大雨”的亦多见。郑先生文中所举的来自《庄子》和《左传》的两个例子,就都有此种注译:
       (1)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庄子·天下》)
       董治安主编的《老庄词典》云:“甚雨,大雨;暴雨。”孙雍长《庄子》注云:“甚雨,大雨,暴雨。”并译为“倾盆大雨”。
       (2)楚师伐郑……涉于鱼齿之下,甚雨及之,楚师多冻,役徒几尽。”(《左传·襄公十八年》)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淮南子·说林训》‘甚雾之朝可以细书’,《庄子·天下篇》‘沐甚雨,栉疾风’,则甚雾甚雨谓大雾大雨。”沈玉成《左传译文》:“军队徒步渡过鱼齿山下[的滍水]。遇到大雨,楚军大多冻坏,服役的徒人几乎死完。”也都注译“甚雨”为“大雨”。
       古书中也有原文为“大雨”,义同“甚雨”的,如:
       (3)一奏,而有玄云从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室之间。(《韩非子·十过》)
       《淮南子·览冥训》:“昔者,师旷奏白雪之音,而神物为之下降,风雨暴至,平公癃病,晋国赤地。”两则材料所言亦为同一事,前有“大风至,大雨随之”,后有“风雨暴至”,可证此例“大雨”与“暴雨”同义,而据上文可知,“甚雨”亦与“暴雨”同义,因此“大雨”、“甚雨”、“暴雨”三者同义。
       除“雨”外,“甚”还可以修饰其他一些名词或形容词,常可释义为“大”。如:
       (4)冉竖射陈武子,中手,失弓而骂。以告平子,曰:“有君子白皙,鬒须眉,甚口。”(《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5)明月之光,可以远望而不可以细书;甚雾之朝,可以细书而不可以远望寻常之外。(《淮南子·说林训》)
       (6)何谓隐之天?大寒甚暑,疾风暴雨,大雾冥晦,因此而为变者也。(《淮南子·兵略训》)
       (7)胡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风。(《汉书·匈奴传》)
       例(4)孔颖达疏:“甚口者谓大口也。”例(5)据前引杨伯峻注释,“甚雾”为“大雾”。《汉语大字典》(简编本)释“甚”有“大;浓”义,书证就是例(2)和例(5)。例(5)言“甚雾”,例(6)则言“大雾”;例(6)云“大寒”,例(7)则云“甚寒”;例(3)说“大风”,例(7)则说“甚风”;例(6)则是“大寒”与“甚暑”对举成文,这些也足以说明“甚”亦有“大”义。“甚”与“大”位置常可互换,或对举成文,则意义自然亦可互训。
       考察“甚”和“大”的词义系统,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在词义上有交叉,用法上也有某些一致性。《说文》:“甚,尤安乐也。”段注:“尤甘也。引申凡殊尤皆曰甚。”《广韵》释“甚”为“剧过也”。“殊尤”、“剧过”正是“甚”本义的基本内涵,它决定了“甚”的语义特征和词义类型,对其后来义项的引申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汉语大字典》(简编本)的义项列举就揭示了“甚”在本义基础上的词义引申过程:①贪爱淫乐。②表示程度深。③大;浓。④胜、超过。⑤代词。1、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2、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⑥副词。1、表示程度,相当于“很”。2、表示情态,相当于“诚”。真;实在。其中从“表示程度深”引申来的第三组义项正是“大;浓”,而所举书证就有《左传》的“甚雨”。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甚”有形容词、副词、疑问代词三种用法。第一种用法表示“厉害,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举的第一个例子就有《庄子·天下》的“甚雨”。新版《辞源》“甚”的义项有五个,即厉害,过分;超过;很;诚,真;什么,怎么。如同郑先生所说:“从《辞源》释义中虽不能直接选出‘甚’的合适义项,但可从第一个义项引申。”“甚雨”之“甚”的词义正是从“表示程度深”、“厉害,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过分”等义项中引申获得的,因此既可以解释为“急速、急骤”,当然也可以解释为“大”,《中华大字典》“甚”条义项㈢“大也”正是从义项㈡“剧也”引申而来的。由此我们得出结论:“甚雨”既可以解释为“急雨,骤雨”,也可以解释为“大雨”。这是有词义引申为理据的。
       再来看看古代汉语中的“大”。据《汉语大字典》(简编本)解释,“大”共有三种读音,读dà的共有15个义项,义项①为:“在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力量、强度、年龄、重要性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对象。与‘小’相对。”义项②为:“在程度、规模、声势、时间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对象。”“大”正是在义项②上与“甚”同义。这在清代刘淇《助字辨略》卷四中早已得到说明:“大,盛也,甚也。”因此,在表“急速、急骤、迅猛”义上,“甚”、“大”同义,“甚雨”即“大雨”。明于此,郭锡良等先生释“甚雨”为“大雨”,是完全合适的,并未曲解原意。
       《辞海》(缩印本)对“大雨”的解释是:“降水强度较大的雨。下雨时,雨落如倾盆,模糊成片,能见度大减,雨落地四溅,高达数寸,屋顶雨声如雷。”这种解释只突出了“大雨”的“强度”特征,而未强调“大雨”的“时间”特征,即未说明“大雨”还有来得急速、急骤的一面,因此释义虽详细,却欠周全。这可能是郑先生认为释“甚雨”为“大雨”乃为曲解原意的原因之一吧?
       今天“甚”作为形容词修饰名词的用法已不多见,大多恰恰被“大”取而代之,所以今天“大雨”、“大口”(大嘴)、“大雾”、“大寒”、“大暑”、“大风”、“大旱”、“大雪”等口语性很强的说法极为普遍,当然还有“暴雨”、“骤雨”、“浓雾”、“酷暑”、“狂风”等更为具体、生动和细致的说法供人选用。这些也说明今人解释“甚雨”为“大雨”,既符合“甚”词义演变的规律和实际使用状况,又表明了现代汉语对文言词语、书面词语的继承性与发展性,以及今人对词语选择和使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是可取的。
       马启俊,文学博士。现为皖西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系副主任。本文系笔者独立承担的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庄子〉词汇研究》(2003JW213)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