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争鸣]文言文教学模式浅探
作者:张小刚 王艳梅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长期以来,许多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恐惧,教师也苦于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怎样做到让学生们从厌学文言文到愿学文言文,进而学好文言文,这是个值得研究探讨的话题。因而确定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文言教学模式至关重要。针对我们的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笔者拟建立“知识—能力—情意”的教学目标,提出“读—悟—联”的教学模式。
       一、模式的第一个环节“读”,旨在让学生通过“读”整体感知文本,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
       读的方式要多种多样,否则势必单调乏味。可范读,齐读,学生自由读,男女生分别读,不同人比较读,就某种语气语调揣摩读,也可小组接力读,学生跟着老师读,老师说上句学生背下句等等。“读”不是为应付课堂45分钟而漫无边际地“瞎读”、“死读”,而应是有层次、有目的地“精读”、“活读”。首先要做到正确朗读、精解文意。即读时不误读,不增减,不重复,不颠倒,以达到“文从字顺,自然上口”的要求。其次要做到“熟练朗读”。即读时语气贯通、节奏分明、句读清晰、抑扬顿挫,使之“烂熟”。要做到“烂熟”,教师还应让学生了解一些韵律、平仄、句读等语言知识。最后力争做到“表情朗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进行朗读,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读出学生的真情实感,为作者之悲而悲,为作者之喜而喜,以达到“文若已出”的境界。通过以上三“读”为“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可通过电教媒体来营造情境,提高诵读效果。如《琵琶行》的配乐录相带在课堂上一播放,那优美的曲调,精致的画面,蕴含情感的朗读就能迅速吸引学生进入情境,起了良好的效果。
       二、模式的第二个环节“悟”,旨在让学生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解决“为什么写”和“写得怎么样”的问题。
       “悟”的主要落脚点可大致定格在“艺术内涵”和“思想内涵”上。高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如历史知识、语言知识、修辞知识及鉴赏知识等等。这些知识经验是学生阅读的拐杖。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利用所积累的知识经验来理解阅读材料,开拓作品内涵。如果领悟《鸿门宴》人物的个性及情节的曲折性,可借助《史记》中“项羽起兵过程”、“项羽乌江自刎”等历史知识来帮助解读;《归去来兮辞》的语言可通过“辞”的知识如韵律、对偶、句式来帮助分析;《劝学》中大量运用比喻使说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可以从理解一个个比喻的内涵作为“悟”的切入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是千差万别的,得到的启示也是多样的。我们要让学生把思想表述出来,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思维火花相互撞击。如在《六国论》一文的学习中,学生可以体悟到“以地赂秦,终期于亡”的教训,也有可能对贾谊的观点不以为然,指出秦灭六国是一个历史趋势,先灭楚后灭燕是由地理位置决定的,未必与贿赂有关。不求观点一致,但日积月累,学生的思维水平必会有大的提高。
       三、模式的第三个环节“联”,旨在让学生寻找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以达到读古延今、古为今用的目的。
       “联”的方式不拘一格,多种多样。在学完“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和《邹忌讽齐王纳谏》后我们要联“语言艺术”,可引导学生总结出游说成功的秘诀在于:①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②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③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然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可借鉴这一艺术了。读陶渊明的作品,我们可研究中国的隐逸文化,揣摩现代人得意时奋斗进取,失意时旁观微笑的两种表现。读《谏太宗十思疏》,可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品质,可移唐太宗“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精妙哲思。
       另外,我们还可“以写续读”。比如在学完《〈论语〉十则》之后,要求学生任选10句名言组成一篇小文章,或批评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阐释一个人生哲理,或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设计一个场景。“联”实则是一种延伸阅读,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运用现实生活的能力,将文言文读“活”。
       张小刚,王艳梅,湖北省荆门市京山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