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章写法]浅谈古诗的含蕴技法
作者:杨国庆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要想弄懂古代诗歌寄寓的“真意”就应了解诗人所用的含蕴技法,归纳起来这些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托物寄意。即借助于对某一事物的描绘抒发讽喻之情。正直敢言而受到守旧派打击被贬滁州的欧阳修在《画眉鸟》中写道:“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诗中那锁在金笼中的鸟儿与在林间自由啼啭的画眉形成鲜明对照,恰似诗人朝中为官的险恶与放情于滁州山水的自由自在的强烈对比。
       二、借景抒情。即把抒发主人公的情感意绪寓于景物描写之中,情与景相互交融。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怨”字托“笛”寄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明写边远苦寒,暗含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可谓“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三、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诗人在创作中有时故意用否定(肯定)某事物来表达肯定(否定)某事物之意。即言非(是)而是(非)。李白有诗《巴陵赠贾舍人》:“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遗到长沙。”整首诗看似在劝慰贾舍人,歌颂唐肃宗的圣明,实则讽刺了唐肃宗像汉文帝一样寡情。该诗反话(讽刺语)正说(赞颂辞),含蓄蕴藉。
       四、借古讽今。讽,即用委婉的言辞指责或劝告,诗人常因不能或不愿直言而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如唐诗人罗隐的《感弄猴人赐朱绂》诗:“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如何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这首诗表面上是在自嘲,实则讽刺了晚唐皇帝昏庸荒诞,深刻揭露了朝廷的黑暗腐朽;怀才不遇之情的表达,比直接宣泄更耐人寻味。
       五、对面落笔。诗人有情感要抒发,有相思要寄托,不直接写“我”如何,而是设想对方面对此情此景会怎样,从而产生婉转曲折的抒情效果。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之夜人们应是望着明月,尽情享受这团圆的天伦之乐,但这秋夜的愁思究竟会落到哪户人家呢?作者明明是自己怀人,诗句却偏偏说“不知秋思落谁家”,以普遍性的情绪,掩饰诗人望月怀人的意思。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六、侧面烘托。贺知章《回乡偶书》写道:“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富于戏剧性的场面含蓄着难言的深情。这“笑”的背后岂不是“一把辛酸泪”?诗篇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全诗虽写哀伤之情,却以欢乐场面入手;虽写自己,却以儿童落笔,贴切自然。
       七、以小显大。诗人往往以眼前景物反映重大内容,而写眼前景物又往往重细节描写。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写昔日人来人往的朱雀桥,今天荒凉冷落了。“野花草”往往象征衰败,“野”字增添了荒凉景象。“乌衣巷口夕阳斜”,夕阳西下,再点上一“斜”字,何其惨淡!“旧时王谢堂前燕”,把“燕子”想象成历史的见证人,似乎信手拈来。却足以使人想起乌衣巷昔日的繁荣。“飞人寻常百姓家”,“寻常”突出了今日与往日之不同,寄托着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无限感慨。全诗落笔于眼前的“野草花”、“夕阳”、“堂前燕”等细小景物,却反映了一个深刻的主旨:封建权贵盛极一时,终究逃不脱衰亡的命运。
       八、借用典故。用典,是古诗文中常见的现象,它能借古喻今,以少寓多,化平淡为奇丽,甚至一字千金。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处用典,借古讽今,借对孙刘的赞扬,表达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借刘义隆仓促北伐而失败的故事,表达对韩侂胄的警告;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杨国庆,湖北云梦县曲阳高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