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本读法]如何通过阅读深入理解课文
作者:谢世凤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古人教育名言为当前“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作了很好的注脚。“以读为本”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新课标的学习,以读为本也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当前课堂教学的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的确立,教师满堂灌现象得以消除,教师的讲堂转化为学生的“读堂”,教室里的琅琅书声又回来了。然而,以读为本,并非是彻底地“返璞归真”,甚至于回到过去那种私塾式的教学方式。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读,整堂课都是学生捧着书,不知所云摇头晃脑地背课文,是肯定不会被接受的,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鉴于此,本文试图根据教学实践,探索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做好引导的工作,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
       一、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美国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此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亦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这就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提出了一个新的标准。
       鉴于以上要求,笔者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1、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2、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3、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无法估量的。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个人创造性的看法。
       二、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多元解读,使阅读具有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表现,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检验一个思维过程或结果是否属于创新思维的范畴,有三个重要标准,即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而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作多元的解读,正符合这三个指标:学生对作品做出的多元性的解读,以其个性鲜明的思维为基础,他们解读作品所得到的意蕴,是他们独立思索的结果;学生们的解读结果往往是多样的,从而表现为很大程度的发散性;学生的解读过程,常常是一种探新的思维活动,学生得到的不同的主题解读,都会无一例外地具有不同的、新的因素,具有很强的新颖性。
       2、鼓励质疑,开启思维之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引起的。有疑问才有思考解决的欲望,教师应根据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让学生通过认真读书,潜心思考,发展思维。如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在阅读后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文,并努力使自己进入文本中,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创设情境,引导思维之路。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求异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可凭借教材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阅读教学中可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与课文不同的方法和想法。
       三、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层次性和指向性。
       1、着眼于“文本”与“人本”。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心中应有“两头”,一头是文本,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一条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一头是人本,能始终激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有效地做到心中有“两头”,我们拿到课文后,应指导学生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但不能陷入旧的教学模式中,而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需要及读课文的热情为前提,使学生用心去读,以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层次与指向,这样将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将“四个一点”做为基本的阅读教学指向。
       “四个一点”即记住一点东西、思考一点东西、借鉴一点东西、创造一点东西。
       没有记忆便没有学习,记住一点东西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工作;学而不思则罔,阅读若不附之以思考,好比走进陌生的城市,不辨东西南北,思考是以自己的全部阅读积累为基础的。思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借鉴与思考是密不可分的,阅读之后的借鉴,更多的是属于模仿层面的实践活动,忽视乃至轻视模仿的作用是不明智的;模仿已经包含一定的创造因素,除此之外,阅读也是一种创造活动。
       教师必须在阅读上进行严格的训练,把“四个一点”落到实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使之成为一种基本的阅读习惯。在学生对“四个一点”有了感性的认识,明白了应记住哪些内容,重点思考哪些问题,哪些地方值得借鉴,哪些地方是创造之点之后,就要他们按照“四个一点”的要求自学课文,并明了自己识记的内容,思考的问题,借鉴的对象,创造的成果。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
       “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打天下”的传统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呆板、单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引入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进入语文教学领域,创造出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新型信息处理系统。这种优势使语文教材形象、生动、具体而直观,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课文中所涉及的各种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生动形象地进入课堂,同时,借助声、光、电的神奇配合,实物与语言的最佳组合,创设和展示最佳的阅读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情景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情景引入,悬念引入,设问引入,图画引入,音乐引入,表演引入等。利用情景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想马上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的学习动机,为学好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育的信息化已席卷全球。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阅读情境,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模式,尤其要充分利用校园局域网络和互联网络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的网络文化,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喜闻乐见、充满魅力,这样必将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谢世凤,新疆石河子142团新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