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语文课堂的结课艺术
作者:刘纯纲 龚 政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堂好的语文课,教师恰当得体的结尾设计不容忽视,它可以完善深化新授内容,激发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以便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一、概括总结式
       前苏联教育家叶尼洛夫·叶希波说过:“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节课是很有好处的。”授完一篇课文,教师做一次简要总结,使学生获得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总结可以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入手,决不是前面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要变化角度,要增加深度。如教完《孔乙己》、《范进中举》两篇小说后,教师将范进与孔乙己作比较找出他们的异同:这两个“生活”于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同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所不同的是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而孔乙己虽同为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但他麻木迂腐的性格之中留有傲气,偷窃懒惰的恶习之外,不乏善良正直;范进则显得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在范进的脸谱上,可贴一“丑”字标签,而孔乙已的灵魂深处,渗透出几缕浓重的“悲”来。这样收束可供学生形成总体印象,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对人物产生不同的感情涟漪。
       二、迁移扩展式
       学完《羚羊木雕》课文内容后,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提问结课:“学了《羚羊木雕》,我们对万芳及其父母的做法都有自己的理解,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是怎样处理的?”这个提问将课文的学习迁移到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学生联想自己与父母在家庭中产生矛盾的事。这样把语文课学习引伸到广阔的生活,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产生的感悟、共鸣、联想倾诉出来,使学生产生新的求知欲。同时,这样的结课艺术还能激发学生留心身边小事,积累生活素材,勤于观察周围事物的欲望。
       三、巧妙过渡式
       教学的连续性,知识的相关性决定了前一课的“尾”与下一课的“首”紧紧相接,于是,好的“结尾”往往能承上启下。比如《绝唱》结课可以这样设计:“白妞说书技艺高超,她的声音能绕梁数日,在听众心中久久不绝。作者为突出这一点,主要采用了烘云托月的写法,从听众的反应、场面效应等多方面烘托。这种方法比直接描述更凑效,更能突出中心,课后同学们不妨读读下一单元的《口技》一文,把两篇课文放在一起,你会有更深的理解。”这样结课,不仅概括了两篇课文的突出特点,而且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巧妙地由上篇课文过渡到下一篇,也达到了布置预习的目的。
       四、注重“授渔”式
       钱梦龙老师在执教《故乡》一课时是这样结课的:
       老师:……同学们,现在时间不多了,总的看来,这两节课较为成功,最后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现在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新的体会?
       学生:读文章要思前想后。
       学生:读书要读得细,想得深。
       学生: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自己动脑筋解决。
       老师: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种能力培养起来了,那你读书的本事就大了,好,下课。
       这是着眼于总结阅读方法的课堂结尾,钱老师作了巧妙的引导,授予学生以“渔”。学生从这样的结课中受益匪浅,必会更好的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五、巧设悬念式
       新课结束时,教师给学生布一点“疑云”,设置一些悬念,引而不发,让其独立思考,去化疑释悬。久而久之,会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教学《皇帝的新装》,结课可这样设计:“假如皇帝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他会如何对待两个骗子,如何对待大臣和说真话的小孩?请同学们课后大胆思考,续写一段。”
       六、求异创新式
       一位老师在上《扁鹊见蔡桓公》时,结果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课文学完后,你们能不能换一下角度考虑一下,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扁鹊和蔡恒公呢?”问题提后,众多学生发言,有学生讲到:“蔡桓公讳疾忌医而死是可悲的,但扁鹊作为医生,规劝病人的力度不够,方法太委婉,没有设法医其心病,有臣卑思想,不能直言不讳。”在学生积极的发言中,结束此课。这样的结课方式鼓励学生勇敢地反驳,否定前人的结论,提出自己的看法,推陈出新,标新立异。虽然见解幼稚些,但学生不盲从,不迷信的独立个性得到培养。当然,结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怎样,结课的设计应适时、自然、和谐,既给人以完整的感觉,又留下一种持久而绵长的“回味”。
       刘纯刚,湖北枣阳市吴店镇一中教师;龚政,湖北枣阳市鹿头中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