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作者:匡洪武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高中语文课本中选编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写景和咏物诗词,这些千古传诵、艺术性很高的古典作品,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好教材。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去挖掘美、感受美、鉴赏美呢?笔者想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分析字词,感受古典诗词美的意境。
       古代的诗词大家在作诗词时,他们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用词生动、形象而表意丰富,特别注重对意境的描绘。因此,在教学古典诗词时,教师应该结合诗词中的字、词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诗词中美的意境。
       例如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词的上阕,作者重在咏赤壁,着重写景,借景抒怀。作者正面写赤壁,连用几个描写景物的动词“穿”、“拍”和“卷”。凸现了古战场那岩石壁立,怒涛汹涌,浪花千叠的意境特点,“拍”写出了怒涛之势,“卷”字表现了怒涛之旋状,同时又以“雪”字写了波涛的色彩,作者用词精练,寥寥数语,使描写对象声色俱全,气势磅礴,颇为壮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这样去品析诗句,分析用字或用词的表达效果,很显然,他们就能够深入领会到诗词的意蕴美。至此,如果再给学生布置一道课外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更全面地展现作品的意境,那么这就更能培养学生的美的创造力了。
       二、展开想象,感受古典诗词的浪漫风格。
       文学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它值得人们去品味、鉴赏。而鉴赏须凭借想象,感受美也离不开想象。在浪漫主义诗作中,作者大胆运用比喻、对比、夸张等手法把意象描写得灵活多变,令人眼花缭乱,我们只有借助想象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浪漫风格。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为了借惜别伤离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他虚构了一场场梦游中的奇景,塑造出了一个个梦幻中生动的形象,如:“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作者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令人惊心动魄。那么如何让学生去领略作者笔下的美?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去感受诗中所展现的雄奇的画面,迷人的景象,从而深刻领会作者那种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三、真情诵读,体会古典诗词中的悲壮情怀。
       所谓真情诵读,就是指有感情地朗读。教育家叶圣陶称之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在朗读时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传达出来。因此,教学时有目的地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体验美的情趣,从而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教育。有的古典诗词,教师可以根据其特点,运用范读和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作品情感的悲壮之美。
       在教学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笔者首先进行范读,并配以《十面埋伏》的乐曲,随着教师的范读和乐曲,凭着想象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笔力的雄厚,意境的开阔,“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以精练的笔触,真实而又艺术地概写了前人的赫赫战功和深刻的历史教训。同时,学生可以透过范读者的“声”和与之和鸣的“曲”,更能深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表现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愤慨。然后,笔者再让学生齐读,让学生在浩大的齐读声势中,体会作者豪放的主旋律和多样的艺术风格,感受热情洋溢的爱国之情和慷慨悲壮的思想情怀。而这些都足以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感悟优秀诗词中语言之雄健和情感之悲壮。
       四、品味名句,体会作者优美的笔触。
       北宋婉约词派的佳作,风格雅俗并具。作品中的词句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名句的品味,体会到作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高超笔法。
       笔者在教授柳永词《雨霖铃》时,让学生在理解这首词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他们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从而感受这些最美的词句美在哪里。例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句,美在作者能够抓住有特色的秋景来渲染气氛。“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句,美在作者用白描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情人离别愁肠寸断,难分难舍的真情。“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句,美在作者用以虚写实的笔法,以想象中的乐景来表达眼前的哀情,凸显了场面的悲惨。艺术性地把主人公的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总之,古典诗词教学应体现美育特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去挖掘作品中的美,真切体会美的创作过程,欣赏诗词大家的优美文笔,多给学生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匡烘武,广东韶关乳源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