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践
作者:罗 柳 高 明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应该合乎美学的规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评价美育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可以说,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是一个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一、朗读感受语言美
       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重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进入作品的桥梁。学生在朗诵时,通过进眼、出口、闻耳、记心使课文内容在音韵美的感受中浸入心田,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立体思维,多方面的感知教材,不假思索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高一语文第一单元设计为诗歌单元,既有磅礴大气的《沁园春·长沙》,又有轻巧明快的《再别康桥》。一些优秀作品的语言,都是简洁优美、寓意深长的。因而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强化朗读教学,在范读或指导学生朗读时,除了在停顿、速度、节奏上加以规范外,还要注意语调和语气等。这样就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师生共同进入佳境,获得初步的审美感受。
       二、鉴赏品味情感美
       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学生的审美情感,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培养。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应当适当进入“角色”,积极投入情感,与作者悲欢与共,休戚相关,并以自己情感的火花去点燃学生热爱真善美、憎恨假恶丑的烈焰,让学生从文章与教师融会贯通下受到审美情感的陶冶,从而丰富学生对文章的体验。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应随课文内容而变化,有时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气势如虹;有时又如花丛中的鸟语低吟呢喃,情意绵长。这样,学生就会有如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这一美的氛围中,学生“就会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在你教的这门学科领域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内心的美好情感不断的被唤起、激发,也不断的得到净化、升华,逐渐积淀为高尚的审美情感。在高一语文第三单元,既有慷慨激昂的《我有一个梦想》,又有热情洋溢的《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鉴赏作者是如何表现对自由平等的热爱。
       三、想象创造意境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净化人的感情,培养人的情趣,美化人的灵魂。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散文、诗词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图画”,构成了引人入胜的审美意境。高一语文第二单元设计为散文单元,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带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引导学生发现美。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深夜,荷塘之上。月,静静的;云,淡淡的;雾,薄薄的。正因为有这淡淡的云、薄薄的雾,使得月光不能朗照,才使得月色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缥缈的、梦幻般的意境。此时此地,似寐似觉,若眠若悟,迷离恍惚,朦胧缥缈。作者用“小睡”这种主观精神上的感受去比喻荷塘之上那种朦胧、梦幻般的月色,和读者一起品味这喧嚣乱世间难得的片刻的独处和自由,意境绝妙,神韵尽出。整篇课文中处处充满了淡雅,朦胧,幽美的画面,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课文的特点,启发学生把有关语句转化为栩栩如生的具体形象,让读者眼前的人或景“活”起来。
       美育如果仅局限于感知而没有想象的参与,就不会扩展和深化。所以语文教师要将审美的想象引入课堂,让学生展开想象的双翼,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同一部作品提出不同的审美见解,让审美的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驰骋,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充分发挥利用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从语言文字入手,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用,学而有情,教而有美,在和学生交流中共同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实现语文教学中新课程的目标。
       罗柳,高明,湖北襄樊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