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作者:翟国民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学校教育中,运用艺术美、社会美和自然形象美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起着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美能塑造人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和体态美,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美育对培养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人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特殊的功能。
       蔡元培认为实行美育,可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鲁迅也说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相符,然其力足以渊遂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以辅道德以为治。”这就是说,美育既和德育不同,又能辅助道德。美育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德育的深化和丰富化,德育主要是晓之以理,美育是动之以情。常常有这种情况,教育者的话已经不起作用,不能打动学生的心,不能穿透学生“情感麻木的铠甲”,而美育的手段恰可以“唤醒他的良心”,触及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识别现实生活中的善恶、美丑、真假的事物,而受到深刻的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他认为应该“把人的精神摆在第一位”,内心美和外表美是统一的,“荒唐地追求时髦”,正反映“内心的空虚”。美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中可以照见自己,从而可以促使自己采取这样那样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美的观点,确立自身的美的品质。因此,学校必须开展积极的美育工作,当青少年学生的心灵对于多种思想、形象以及他们所看到的、感知到的和所想到的一切事物的感情色彩都非常敏感的时候,就要使美育成为道德教育的强大手段,培养青少年具有崇高的善良的和诚挚的精神品质,这是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美育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它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增长人们的智慧,训练人们的思维,发挥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孩子们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假使有人想强逼他凭其它方法来思考事物,那么他便是无理地、有害地胁迫着孩子的天性。”这就告诉我们,青少年接受知识、思考问题是离不开具体形象的,他们首先运用形象思维,在此基础上发展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越丰富,抽象思维也就越发达。这是认识规律,也是教育规律。
       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肃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而对想象力的启迪,美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爱因斯坦本人就是一个酷爱音乐的人,他经常通过音乐活动来启迪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他经常在工作之余,演奏贝多芬的乐曲,让想象展开翅膀,让思想任意驰骋。达·芬奇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工程师,而且又是一个伟大的画家。伽利略不仅是著名的天文学家,而且喜欢绘画、音乐,还常常兴趣勃勃制作玩具。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自幼喜欢文学,能诗善歌,又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地质学家李四光,酷爱音乐,是一个出色的大提琴手。由此可见,学习数理化和音乐、绘画、文学等并不矛盾,而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一些明智的教师和家长及懂得智能发展规律的人都比较注意对孩子的全面发展,通过美育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三、美育对调剂人们的精神,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多益处。
       人们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后,从事一些文娱活动,转换一下兴奋中心,可以使紧张的大脑得以休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有些家长和教师为了让孩子学好功课,一个劲地给孩子增加负担,延长学习时间,剥夺了孩子的休息和娱乐的时间,结果适得其反,搞得孩子头昏脑胀,精疲力尽,学习效率反而不高。
       美育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净化情感,使人心情舒畅,健康长寿。德国音乐家梅亚贝尔有一次和妻子吵架,为了使自己镇静下来,他便在钢琴前面坐下,弹起肖邦的名曲《夜曲》。梅亚贝尔的手指一接触琴键,他就立刻被这支乐曲的魅力吸引住了,把刚才和妻子吵架的事忘得一干二净。这时,怒气未消的妻子也被那优美的旋律所吸引,一步一步地走到钢琴旁边和丈夫和解。由此可见,美育在培养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人的智力发展,增进人的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和德、智、体密切联系着,它能促进德智体三育更好地发展。
       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是文学作品。马克思说:“文艺是依据美的法则而创造的”,是从美的角度去把握现实。无数伟大的文学艺术家所创造的不朽典型,无一不是从美感出发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与语文教育既有如此密切关系,那么语文教育就应该通过一篇篇文学作品的剖析,来作为向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就应该把全部语文教育过程作为向学生进行美育的过程,就应该在语文教育中体现出美的因素。
       一、通过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剖析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材中记叙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优秀人物都具有崇高的品质。他们的思想优美,心灵优美,行为优美,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就能引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例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通过一家四口三代人一次平常散步活动的记叙,表现了祖孙、母子之间互敬互爱的思想,尤其突出表现了承前启后的中青年一代人(文中的“我”为代表)的使命感和孝敬老人之心。文中的“我”,思想优美,心灵优美,行为优美,通过分析“我”的性格特征,能引起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懂得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中应发扬光大。文中的“我”充满着人性美,感染着每一位学生。
       二、通过作品中自然景物描绘的分析,进行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都融进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美学理想。细细分析这些景色,对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具有美学教育的意义。例如郦道元的《三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山水散文,作者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优美语言,再现了三峡的状美,它具有明显的美育内容。教师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字词句章知识的同时,领会祖国山川的壮美,从而培养学生审美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通过作品中对社会生活描写的分析来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材中还有一部分文学作品是反映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的。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往往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具有巨大的认识、欣赏和美感的作用。因而,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对于人们的感染和熏陶更为强烈,教师应该利用这部分教材,在学生面前展现四化建设的壮丽图景,打开通向未来的道路,提高他们的社会觉悟,鼓舞他们的斗志,激励他们前进。例如杨朔的《荔枝蜜》是一篇富有诗的意境的散文。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对蜜蜂从“不爱”到“极爱”的过程,描绘了蜜蜂那种不管什么都表现出不惜耗尽生命的精神品质,并交织着作者对这种品质的认识、感受、评价以及由此引起了一连串的联想,把蜜蜂、劳动人民和建设生活衔接起来,融为一体,给读者揭示出一个深刻的现实生活的真理——正在用辛勤的劳动建设新生活的人们,实际上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为后代子孙酿造生活的蜜,他们是平凡的,他们又是伟大的,从而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境界,提高到心灵美的境界。这种心灵美不正是我们要求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吗?
       四、通过语言分析进行审美教育。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我国历史上涌现了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柳宗元、韩愈、苏东坡、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鲁迅等文学巨匠。他们既是文学家,又是语言大师。他们娴熟地驾驭万千词汇,挥写出许多气势磅礴的委婉动人的华章,使汉语在世界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中学语文教材中也入选了不少“语言美”的古今诗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材向学生进行“语言美”的教育,树立青年一代文明礼貌的社会风尚。但是不论是过去和现在,在语文教学中一般不重视学生语言美的训练,中学生说话能力薄弱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离语言美的要求更远。加强语言美的教育应该是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有关部门的神圣职责,而语文教师更应该担负起这方面的重要任务。
       翟国民,江苏江阴市利港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