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浅论
作者:李绍荣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自主性,即由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自主进行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源于“构建主义”教育理论。构建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在探索中,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构建自己的“图式”,从而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把教学参考书当“圣旨”的方法,应该鼓励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接受美学”认为,文章中的审美现实只有在读者的阅读中才能实现为有生命的有个性特征的审美现实,阅读者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能由别人代替的。文章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构建,它的生成与存在离不开读者的创造,读者在阅读活动中是能动而富有创造性的。学生的学习应该像一块海绵,主动的吸水,而不是一只容器,被动的接受灌输。教师应该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人格,极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不能用所谓正确的唯一答案来取代学生的感受,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罗迦·费·因格说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各样的努力,创设自由的思维运动空间,设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发展自我,开拓创新。例如学习鲁迅的作品,就要努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阅读的权利交还给他们,因为鲁迅的笔下,有一条纵深的历史长河,有一幅广阔的社会画卷,即使教师讲解得如何详尽,作为被动接受的学生也只能雾里看花。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念》,学生通过质疑、发问、探讨、讨论,理解了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学习《灯下谈笔》,学生通过联想,领悟到了张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所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就是鲁迅文中所总结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改变教师定话题,甚至定题目的方法,应该让学生进行自由写作训练,使写作成为学生精神的需要,有如饥似渴的感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是有感而发,而不是照搬别人的观点;就是真情流露,而不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就是自己生活的真实记录,而不是胡编乱造。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往往都闪耀人性光辉,表现出人文主义的情怀。
       二、实践性,它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丁肇中从中国和西方文化的比较中,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得出结论:“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的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应该注重实践,而实践更主要的天地在课外,因为课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活动的外延相等。实践的形式是多样的,如社会调查,古迹探访,文学采风,当地名人访谈等。
       学习《胡同文化》后,学生对北京的居民建筑和市民性格饶有兴趣,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进行实践。我给了学生一个课题叫“客家文化”,这是一个宽泛的课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能确立具体课题并完成。学生确立的课题有:“客家民房建筑”、“客家的风俗”、“客家人的精神”、“台湾领导人与大陆的渊源”等。
       学生选好课题后,就积极地进行走访、考察,或查找图书资料,写出好几篇优秀的论文。研究“客家民居”的通过对客家土围的考察看到了客家人的宗族观念和团结精神,当然,也了解到了客家人的封闭、保守的性格弱点;研究“客家风俗”的透过正月舞龙灯,迎亲嫁娶、清明祭祖等活动,看到了客家人淳朴的民风和善良的本质;研究“客家人精神”的,从陈嘉庚、李嘉诚等杰出代表的身上,看到了客家人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研究“台湾领导人与大陆的源源”的认识到“台独”定是违背人心、逆历史潮流的,坚定了祖国不可分割,两岸终将统一的信念。
       有个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从麻雀的消失想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如何合理施用农药,注意生态平衡,树立“绿色”意识,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写成《麻雀归来兮》的文章。
       三、探究性,既运用探讨和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认识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接受、判断、筛选、组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吸收新知识,将新知识纳入原知识结构,又用新的知识结构对前学习对象进行新的分析、判断、综合、组合,形成新的观点。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以下探究方法:一是文献研究法;二是相关链接法;三是归纳分析法;四是对照比较法;五是问题讨论法;六是参观调查法;七是论文撰写法。
       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有了兴趣和欲望,就能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并加深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在此平台上,我给学生设置研究课题——“我看中国文人”。学生通过认真研讨,有的看到了中国文人的豁达开朗、积极乐观;有的看到了中国文人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选择后一主题的学生找到了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进行非常合理的相关链接。有的全面研读了屈原的作品,有的找来了韩愈的《谏佛骨表》,有的查阅了明史《方孝儒传》,有的阅读了《随笔》,有的了解到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化用了明朝与奸臣斗争、至死不屈的杨继盛的诗句……他们从屈原、司马迁、嵇康、韩愈、李白、文天祥、方孝儒、东林党人及复社诸君子……以及延续到现代的鲁讯、闻一多等文人的身上,看到了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认识到他们正是中国文人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四、综合性,就是在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与材料,要进行综合分析与归纳。
       当前的教育,要特别引导学生注意各学科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不同内容的知识整合起来,尤其是跨学科的知识,为综合性学习提供充分的知识背景和拓展研究的空间。日本初中的国语作文教材中就已经有不少是采用地理、历史考察的方式来了解自己周围的社会。如以“我的学校”作为一个题材,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学校的地理位置、历史及周围的环境等角度去认识。借鉴这样的做法,针对学校正处在规划建设的实际,我要求学生做一个“学校规划设计报告”。布置课题后,学生开始了查阅地理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到实地进行勘察、测量,写出了一份份有创意的报告。这些报告,既注意到了环境保护和美化,又能引用现代建筑的理念,如对道路畅通、污水合理排放、垃圾的倾倒和处理等等进行周密的考虑。通过这次综合性的写作实践,学生真正获得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和对自我的肯定。
       总之,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注意树立学生的研究态度,掌握研究学习的方法,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获得直接体验,发挥自主性,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综合素质。
       李绍荣,男,江西理工大学中文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