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经验谈
作者:欧 华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谈起“学困生”,很多老师都感到头痛,认为学困生永远是学困生,无可救药。其实,学困生心里也蕴藏着巨大的向上的潜力,只要我们教育得法,用心去关爱他们,引导他们,学困生也能在教师的教育、辅导下转化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转化他们呢?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任何一个班级都有优秀生和学困生,我们老师不能只喜欢“白天鹅”,而讨厌“丑小鸭”,应该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每一方面。作为学困生,他们在品德、学习方面的落后只是暂时的,这种落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我们教师耐心的教导下可以转化的。当老师的我们必须正确对待,把希望的目光投向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哪怕是一点点希望,我们也不能放过,绝对不能对学困生存在“破罐子破摔”的思想。
       2、寻找病根,对症下药。 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们往往只重视优等生的发展,而忽视学困生的转化。其实,只要我们当教师的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在这些学困生中他们为什么“落后”,是有其原因的,是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本人的一些不良行为所造成的。一是有的学困生父母常年不在家,一直跟在年老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部分都溺爱孩子,对孩子娇生惯养,平常也难以在课外对孩子进行辅导;二是社会上的一些“读书无用论”的观念,造成家长存在对子女的学习教育不重视;三是有的学生虽然家长在家能够进行辅导,但是学生的依赖思想较严重,学生的学习家长包办代替的现象也有之;四是小学生天生就贪玩,自控能力较差;五是个别教师对学困生管理不得法,没有认真的辅导等。总之,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很多,只要我们教师用心观察,认真分析,了解他们的“病根”后,对症下药,相信学困生是一定能够转化的。
       3、多一份爱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明智地爱孩子,乃是我们教育素养、思想和情感的顶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用慈母般的情感感化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
       大家在教学实践中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某班的学生喜欢某一科任教师,那么这一班的学生这一学科的成绩普遍的高于其它学科”。尤其是学困生,更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众所周知,学困生由于长时间的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冷嘲热讽,丧失了自信心,导致他们的品德和学习都不尽人意。要使他们进步,教师得从“爱”字入手,多与他们交谈,鼓励他们,帮助他们,与他们交朋友,真正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在同学中表现自己,赢得同学们的另眼相看,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后进生的学习热情。再者是利用班上办学习小组,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去帮助他们,让他们不断的进步,摆脱学困生中普遍存在的“越差越不想学”的怪圈。
       4、多家访,多沟通。家访是老师教育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更是转化学困生的有效途径。通过家访,不仅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学生,还可以沟通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联系,赢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因此,教师要与家长保持联系,经常交流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家访时要把学困生在学校的“亮点”告诉家长,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增强家长的荣誉感,维护学困生的尊严。特别切忌“告状”式的家访,这样做有两点负面影响:一是家长感到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自己脸上无光;二是学困生自己也最怕老师到家“告状”。在家访时教师还要让家长明白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也要本着平等、尊重、理解的原则,也要用爱去关心孩子的学习,努力给孩子营造宽松成长环境。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只要我们对学困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校、社会、家庭凝聚合力,学困生是一定能够转化的。
       欧华,教师,现居贵州凤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