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师角色
作者:宋灵秋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教师的角色是否必然发生变化?笔者通过Worldlink项目的实际操作体会到“整合”至少让教师在担当“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评价者”的同时还担当以下角色:
       一、目标设置者。当信息技术作为内容又作为工具进入课程,就意味着课程目标发生了变化。它至少包括两个层面:1、课程目标。2、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前者是核心,后者以前者为参照并与前者结合使前者产生新效应。设前者为X,后者为Y,二者结合后得出a。那么教师在设置目标时应考虑的是如何使a>(X+Y)。若信息技术进入课程后反而降低课程效益,使学生所获得的学科知识和学习体验不是更广泛更深刻,那么“整合”的意义就是负面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8》中编排了两组词语“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人造卫星、航空母舰、宇宙飞船、运载火箭”,主要目标是结合语境识字写字,其中显然还蕴涵着多层目标。美丽的古代神话和先进的现代科技能激发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和奇特的想象力,教学时还应让儿童充分了解神话故事的内容,探寻科技成果的奥秘。这就需要应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教学情景、组接教学资源、交流学习成果,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可定位为:借助教学课件欣赏神化故事,凭借网络资源了解现代科技成果,在情境中学习生字、积累词语,学会质疑,会使用搜索引擎,会与伙伴共享学习资源。以上目标具有两个特点:1、学科目标与信息技术目标相融合而不是相并列;2、符合“a>(X+Y)”的目标取向。
       二、策略制定者。教师要实现所设置的教学目标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呈现、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媒体的使用、资源的运用、评价体系的设计等。以上面《识字8》为例,可分三大模块开展教学活动:(一)进入情境。(二)质疑探究。(三)交流共享。在课件呈现的情境中感知神话故事和现代科技,并在具体的场景中识字,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积极动机;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下学生充分质疑并自主运用学习资源释疑;在网络教室共享平台的支持下进行学习成果展示与交流。
       三、信息导航者。教师在教学准备中大量浏览因特网的时候,不难发现一些重要的问题。如错误信息大量出现、一些信息过于冗长、无效信息夹杂其中、有害及虚假信息充斥空间等。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担当起“信息海洋的导航者”这一重要角色。认真做好信息的甑别、筛选、整理工作,避免错误或有害信息对学生身心的侵害,减少学生因阅读冗余信息而消耗的时间,保证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对于低龄儿童来说,要在因特网上准确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还相当困难。教师有必要把最有效的信息资源进行组接,运用超链接或制作专题页面等方法帮助学生快速获取与当前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信息资源。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丑小鸭》一课时,学生对丑小鸭的身世及其他方面产生疑问。而向学生提供这些资源就需要教师预先对来自因特网的各个版本的《丑小鸭》原著进行比较、选择,对大量介绍安徒生本人资料的文章进行扼要化、通俗化处理,使这些资源适合于儿童阅读和理解。概括地说,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保证儿童接触的一切资源都是健康、正确、有效的。此外,还应循序渐进地教给儿童获取学习资源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四、资源开发者。这里的“资源”指能为教学活动服务的非硬件资源,包括教学课件、局域网、专题网站等。当前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课程资源已经非常丰富,而仍要提出教师担当资源开发者是基于下面的几点考虑:1、一些现有资源在其呈现方式、表述顺序、依托背景等方面与实际教学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再处理生成新的资源。2、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创造新的学习成果(如新思维、新方法、新体验、新疑问、新作品等)的过程,这是教学中新生成的资源,教师有义务把它们转化为今后教学中可供教学者共享的信息化学习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的角色赋予了新的内涵,教师必然承担起新的使命,即在追求传统教学艺术的同时努力追求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科学整合的新境界。
       宋灵秋,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