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反思者]对“没有标准答案”的再认识
作者:杨大为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什么叫“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标准答案”是相对的,是相对于答案的唯一性而言的,是为了突出答案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没有标准答案”强调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重视思维的独创性和丰富性。我们不要误以为所有的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有些问题还是有公认的结论的。“答案”就是问题的结论,结论其实就是一种知识,它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课堂教学不管采用哪种形式,其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人类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特别是陈述性知识,要想有效掌握,就必须经过同化、保持和迁移三个环节。“没有标准答案”的实质是从根本上否定了知识学习的过程。
       广东是课改的前沿,某中学举办了一次课改实验课,要求几位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同教粤版教材散文选本的《五猖会》。有两位教师教学设计思路是:导入新课——速读课文——讨论问题——知识迁移。在“讨论问题”这一环节中,他们设计的问题是:课文用了大半文字去写其他赛会而没有写五猖会,这样写是不是跑题了?教师A引导学生找出其他三次赛会中标明“我”心情的句子,以及“我”将要参加五猖会时被迫背书时心情的句子,通过定点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前后形成对比,反衬了作者的沮丧失望心情,突出了“背书”压抑童心的现实,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散文写作应遵循“形散而神不散”的宗旨。教师B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是跑题了,应该删去,另一派认为没有跑题,应该保留。长时间的讨论后,教师总结道:同学们讨论很积极,思维有独创性。这个问题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你们的意见都是对的。教师B的教学设计得到了语文专家的好评,认为这样处理问题符合新课标精神,是这堂课的高潮。
       其实,教师B的这种设计恰恰是这堂课的败笔。用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程少堂的话说,这堂课并没有在高潮中涅槃,恰恰在高潮中死亡。为什么这样说?第一,《五猖会》是散文选本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散文怎么阅读?这篇课文应该有很强的指导示范意义。而教师B却忽视了这一点。第二,学生讨论的价值是什么?知识的习得应该是最核心任务,而教师B却轻易地放弃了引导的机会。学生讨论的结果仍然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踏步不前,甚至陷入了更加懵懂的混乱状态。鲁迅的《一件小事》从“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写起,是不是跑题了呢?《澜沧江边的蝴蝶会》先从昆明和大理的蝴蝶会写起,而且用大段文字描写西双版纳的美丽景色,这是不是跑题了呢?《故都的秋》用大段的文字议论人们对秋的感触,是不是跑题了呢?我们相信教师B所教的学生,仍然分两派,或认为跑题了,或认为没有跑题。真是浊者自浊,清者不清。
       散文的内部结构方面的知识是陈述性知识,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有“标准答案”的。学生的讨论之后,教师适当点拨,使学生顿悟,使浊者变清、清者更清,教学效果一定会很好。而教师B处理问题的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今后对散文的阅读实践,而且造成了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混乱。“如果撇开知识的掌握来空洞地谈技能、智力,只能陷入形式训练的窠臼,这在中外教育发展史上是有前车之鉴的。”(《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14页)教师B的处理方式就陷入了形而上的窠臼。那么像这样只追求表面的热闹,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课改,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呢?
       新课程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和独特见解,但是鼓励和尊重并不等于放纵、放任自流。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离开了这一点,再好的教学行为都是无效劳动。什么叫没有标准答案?什么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我们还是要三思而后行,不要为了追求新奇,统统冠之以“没有标准答案”。
       在课改中,“没有标准答案”还是要慎行。
       杨大为,湖北襄樊市第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