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导写者]关于作文命题环节上的几点思考
作者:丁锦锋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实在地说,高考作文一直是整个中学作文教学的指挥棒。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高考命题形式不断出新,不少高考文题让考生能迅速打开思路,畅所欲言,如2005年江西卷话题“脸”、2006年江苏卷文题“人与路”;而2006年上海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更是给人以扑面而来的温馨感,激发调动考生的想象力,利于考生写出颇具才情的佳作。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应该关注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但作文教学毕竟不能等同于作文考试,在命题环节上理当要有自己的要求和做法。
       一、作文教学中命题环节的弊病
       1、随意性。尽管学期初都要制定作文教学计划(常常流于形式),但真正到作文课时,教师常常是信手拈来,随便到杂志、资料上找一个看似不错的文题去打发两节课。
       2、功利性。作文训练中的命题一味紧跟考试,忽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主观需要,漠视学生对写作训练的情感、态度,带有强迫性。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大多情况下只要一谈写作文,学生便会“唉”声四起。在如此情绪态度下,学生怎能写出感情饱满、情感真挚的文章来!
       3、乏味的理性。受一些高考文题的影响,平时作文训练中,教师总喜欢选择一些有哲理思辨深度、值得玩味的文题来让学生写作。作文教学不是不要“理性”的深度,只是过分强调“理性”,冷落了情感,忽视了学生感性的生活体验。难怪老师们感叹高三学生竟然写不出让人心动的记叙文,进而要求学生写中规中矩、模式化的议论文了。
       二、作文命题的价值要求
       1、切近学生生活和认知的实际。作文应该是学生生活经验的表现(想象作文同样离不开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认识所获得的生活经验。而且从作文教学目的来看,作文本身并不是作文教学的目的,而是育人的一种重要途径。换句话说,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人。作文教学要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一目的的实现,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对生活的情感体验。作文训练中的命题完全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激励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美”,发现生活中的“美”;而远离学生生活和认知实际、一味玩深沉的文题,只能让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敬而远之。
       2、有利于激发表达的主观需要。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这些命题形式适应考试的特点,起到了甄别和选拔的作用。然而学生面对这样的形式却是被动的,难以激发他们胸臆表达的冲动,难以写出鲜活的内容来。有专家认为命题对学生写作的制约就是“让学生戴上镣铐跳舞”,这似乎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作文教学的疾症——对人性、个性的冷漠甚至扼杀。
       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我们知道,人只有在激动了、痛苦了、愤怒了、快乐了之后,才会有情感表达的冲动,也只有作者拥有了充沛的情感,他的作品才能打动人,感动人。姚雪垠在谈及《李自成》的创作时曾说,常常在夜深人静写作时被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感动得泪流满面。于漪认为:“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情感,它影响乃至决定人的思想言行。胸中写作热情似火烧,就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感;写作冲动感一经形成,往往就会思绪纷呈,妙语连珠,写作进入最佳状态。”如果一次作文训练的命题环节不能激发学生表达的主观需要,那我们也就不要期待学生的作文出彩。这样的作文训练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
       丁锦锋,教师,现居江苏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