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导写者]作文教学经验谈
作者:徐前程 李开明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1年,笔者带了一个班,那是全校公认的差班。如果说学生的智商都是一样的,那纯粹是骗人的鬼话。这个班除了两个调皮鬼,的确再没有特别聪明的学生。上学期结束,毫无疑问,考了个倒数第一。我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却考了个这样的结果。尽管在意料之中,却仍是恼火伤心。
       在分析学生试卷时,我发现我们班的作文分特低。比另一个班差距很远。一般认为,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老师根本没办法在短时期内改变这一状况,但我不甘心。恰好,那两年正在推行素质教育。考绩关系到老师的方方面面利益,没有哪个老师敢轻易抛弃传统教法。那就让我来试试吧,反正是倒数第一了,“死马当作活马医”吧。
       于是第一次自己掏腰包买了一堆作文教学书籍,其中重点研究了杨初春的快速作文和方洲的创新作文。并将两种作文糅合,总结了一套快速创新作文三步五法。整个寒假几乎都在看那玩意。中间还找到了老牌名师魏书生的资料,研究了他的教学方法。最后我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学生是需要老师培养的,老师并不是只能靠天收。
       新学期伊始,我开始了尝试。我不再让学生纠缠在课本内那几个简单的生字解词里。快速地上课,腾出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开展各种活动。看名师讲课实录,听专家作文讲座,遇到结构较好较易模仿的文章,就让他们模仿着写一篇。有时一节课上完了,就会假装随口问一下:下一节课,我们干什么呀?学生总是兴奋地大声吼叫:评讲作文。于是下节课果真就会顺着他们的心情让他们评讲作文,让他们兴奋不已。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我不惜花大量课堂时间,讲解写作文的一些技巧。对于作文技巧,一些人似乎是嗤之以鼻的。认为约束了学生的思维,会把学生引向八股文死地。但是我认为学生头脑里有个框架总比是个空白好。当他拿到一个题目时,不至于茫茫然无头绪,他会在短时间内想到老师所讲的方法,快速构思,并且当他用熟之后,就能熟能生巧,在各种技巧中巧妙变换,最后化有招为无招,达到老师传授作文技巧的最终目的,即人文合一。
       为了进一步引起学生的作文兴趣,我还引导学生在班上创办了《星星草》文学社。告诉学生,星星之草,满谷满坡。无论你们是生长在向阳的山坡,还是背阳的山谷,老师都希望你们能够不屈服,坚持不懈,茁壮成长。我只主办了一期,其余的全由学生自己办理。这里面收集的全是学生星期天的作文,有时是统一命题,有时是话题作文,还有时是自由随笔。我一直鼓励他们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一篇作文,如果你没有华丽的词汇,那你就不妨用自己真挚的感情去打动读者。
       每个星期,时间再紧,也雷打不动地抽出两节课或是更多的一点时间让学生们自己点评作文。当然每次我都特别注意好中差的结合,不能老让优生垄断作文范读。这样才能激起所有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
       渐渐的,我发现学生对语文课越来越感兴趣。为了作文能进《星星草》,为了能在讲台上范读自己的作文,他们开始注重词汇的积累,他们开始大量看作文书,他们开始关注身边细小的事情,并把它们写进自己的作文里。后来的每次作文课,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台上,读者泪流满面;台下,听众掌声四起。因为那些作文都是来自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既能感动自己,也能感染别人。
       功夫不负苦心人。一学期下来,班上的《星星草》办了二十多期,学生的作文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带动了学生语段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作文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最后的期末考试,虽然没能拿到第一名,但也挤进了年级前三强。根据后来统分结果看,我班的作文分数比其它班平均要高一二分。
       从这届学生身上,我深深地意识到,学生的天赋是有差别,作文水平的确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但老师并不是无能为力。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老师可以引发他们的兴趣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兴趣的动力是无法估量的。相信,有了兴趣,再加上老师的引导,学生的作文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徐前程,李开明,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