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导写者]散文写作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作者:滕永文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中国儒、道、佛都清楚地意识到讲人的存在问题,就不能没有情感,因为情感,且只有情感,才是人的最首要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他们都把情感问题作为最基本的存在问题纳入到自己的哲学之中,尽管具体的解决方式各不相同。儒、道两家都讲“真情”,而且讲原始的自然的本真之情,但是道家更侧重于个体的生命情调(包括审美情感),儒家更侧重于个体的生命关怀(包括道德情感)。至于佛教,则讲“大悲愿”、“大悲情”,是一种“普度众生”的宗教情感。[1]孔子和后来的儒家都很重视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由此建立他们的仁学,但这种重视和肯定是建立在情感之上的,是从情感出发的(他们把情感作为真正的哲学问题来对待,作为人的存在问题来对待,提出和讨论情感的各个方面,比如好恶之情、喜怒哀乐之情、“四端”之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乐的体验、敬畏之情等等,并将其作为心灵的重要内容,成为解决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主要话题),而不是从科学认识如生物学或生理学出发的。孔子特别看重人的“真情实感”(所谓“真情”,就是发自内心的最原始最真实的自然情感;所谓“实感”,就是来自生命存在本身的真实而无任何虚幻的自我感知和感受),认为这是人的最本质的存在状态,一个人如果有“真情实感”,他就能成为“仁人”,仁就是人的最高价值;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情实感”,他就可能成为“佞人”、“乡愿”,而“佞人”是“便口利舌之人”,“乡愿”则是“德之贼”,都不能实现人的价值。
       既然情感是人存在的重要标志(这当然不是说,情感是惟一的,人除了情感,再也没有别的,但对于人而言,情感具有直接性、内在性和首要性,也就是最初的原始性),并且对于人的各种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甚至起决定性作用,那么在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散文中,如何把它“对于客观的社会生活或自然图像的再现,也往往反射或融合于对主观感情的表现中间”,[2]不浮光掠影、笼而统之地泛泛抒情,通过调动各种散文手段,通过优美的表达,最大限度地将隐藏于生活表象底下的最为感人最具普遍性的情愫发掘出来,以达到一种情感震撼的效果,这是散文创作者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然而,在以往的写作教育领域,存在着浅尝辄止、以偏概全、浮躁不实的不良风气,另外还有以讲为主、效率低下、忽视情感因素对写作教学的影响等弊端,这势必会造成写作效果不甚理想,也将大大损害写作教育的声誉。本文试从影响散文创作者的情感因素入手,分析写作教师应具备的情感素质,并结合具体实践,提出几种颇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关于影响散文创作者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指人因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3]人具有自己的主观世界,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时,人对事物便会产生一定的情感态度。当事物能够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时,就会引起人的积极的态度,产生肯定的情感,如喜爱、自信、愉悦、满意等能够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这有利于发挥学习者的潜能,提高学习的效果;反之,当事物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甚至与人的需要相抵触时,就会引起人否定的态度,从而产生否定的情感,如讨厌、焦虑、消沉、悲伤、愤怒等。而这些消极情感会严重阻碍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挥,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笔者在长期的写作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散文创作的情感因素有以下几种:
       1、成就动机
       一个人去做某件毫无兴趣的事情,他是很难作出持久努力的。一个毫无知识需求的学生对长期的有意义学习是不会作出努力的。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动机,即在学校情境中,有哪些需要和动机可以促使学生把自己的行为指向学习。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指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cognitive drive)、自我提高的内驱力(ego-enhancement drive)以及附属内驱力(affiliative drive)。”[4]他认为,学生所有的指向学业的行为都可以从这三方面的内驱力加以解释。认知内驱力这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知识的实际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这是一种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因而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心理学家们的重视,他们指出,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要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而不是让他们为各种外来的奖励(如奖学金、荣誉等)所左右。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一样,它并非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很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对于学生,除了要激励内部动机外,为了学业上的成就,适当地激发他们自我提高的动机也是必要的,但从长远来看,真正持久有效的还是认知内驱力这种内部动机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这种动机的形成和发展是写作教学的任务之一,要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成就动机中表现出来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这三个组成部分的不同比重,通常因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种族起源以及人格结构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异。
       2、焦虑
       这种情感因素最能妨碍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它严重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从而破坏学习情绪。心理学家Rod Ellis把焦虑分为三种:气质型、一次型和情景型。气质型焦虑是一种持久的焦虑倾向;一次型(或状态型)焦虑是某一刻产生的忧虑心绪,是气质型和情景型焦虑结合的产物;情景型焦虑是由具体情景或事情(如公开发言、考试等)激发出来的焦虑心情。[5]就学习散文创作的学生而言,他们常见的焦虑原因是:担心自己的作文不能按时完成、担心作文成绩过低、害怕考试等(我们学校中文系开设的《读写练》课程要求学生一学期要写18篇作文,每周一篇,作业不全者不得参加考试,当然也就不可能拿到该课程的学分)。
       3、态度
       态度既有认知的成分又有情感的(即可以引起动机的)成分。当学生态度结构中情感成分对学习材料持赞同观点时,便会激起他们要学习的高度动机,他们会尽心尽力地学,而对与自己已有的信念相对或相反的新观点(或不感兴趣的陈旧观念)是不会很好地去钻研的,因为他们不愿去听一听或读一读,也不愿把这些新材料或新观点与已有的信念一致起来,甚至抱有偏见,进而对这些材料或观点持怀疑、歪曲、颠倒和否定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对最初的学习肯定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关于写作教师应具备的情感素质
       作为学校中最基本的教育者群体,教师的素质、能力、威信及心理健康水平对教师自身和学生、对教育教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目前尚无法更多地确知教师具有的各种不同的人格特征对学生到底有什么不同的影响,以及影响的心理机制是什么等问题,但是教师的人格特征不仅关系到教师的行为以及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效果、智力发展和品德形成都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学生是否喜欢学某门课程,往往与他和这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关系的亲疏有很大的关系,学生为博取他所喜爱和尊敬的教师的好感和关注,为获取与教师交往需要的满足而努力学习,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便是这个道理。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既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同时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它将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愈来愈发挥它独有的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发展都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写作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情感素质,把这种师爱由自发性变为自觉性。为此,应做到:
       
       1、树立广博的师爱观
       一般来说,师爱比母爱更博大无私,对学生来说,师爱是一种真正的“博爱”。它表现为对学生一视同仁、公正不偏,不仅热爱那些学习成绩好、遵守纪律的学生,而且也爱那些学习成绩差、纪律性不强的学生。没有这种广博的爱,就会有私心和偏心,就会把正常的师生关系变成私人之间的感情。那种师爱就不再是高尚的,而是庸俗的、畸形的,是会危害师生关系,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作为教师,应该用这种广博的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培养他们善良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
       2、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
       作为一个好教师,应该学会理解别人,而理解别人,首先要心胸豁达(open—mindedness),能够容纳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与见解、思想与情感、以及价值观念,能够对身体、智力、感知、运动、社会及情绪上各自有异的学生表示关切,并同他们和睦相处。心胸豁达的品质,还含有无偏见之意。当然,无偏见并非无个人的见解。相反,优秀的教师应当具备深思熟虑的、有意义的,并且自认为是合适的价值观念。无偏见的品质是指,教师能够容纳学生与自己明显有异的各种价值观念、信息与看法。学会理解别人,还要具备一定的敏感性(Sensitivity),即能在学生产生某种需要、情感、冲突以及困难时,作出更深入、自发的反应。另外,学会理解别人,还应注意师生间的移情作用(empathy)。具有移情作用的教师,应当使自己在情绪或理智上都处于别人的地位,一定要能够体验到学生当时体会到的情感,同时,教师要能够保持自己的身份,在感觉上意识到自己并非就是别人。移情作用是一座暂时的桥梁,它将教师与学生的目的、看法和情感连接起来,并且使他们在教育情境中相遇时建成一个统一体。这样便于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理解。作为一个好教师,还应该学会与别人和谐相处。教师要用真诚与真挚的感情来对待学生,行事不伪饰,不以个人的权威或职业地位来掩饰自己的弱点,不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用积极相待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使他们感到更安全,更有价值,更向往发展与成功。
       3、要了解自己,学会自我调控
       教师本人对自己执教时产生的心理状态应有所了解和控制,这是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和有效施教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位教育家曾认为:当老师一跨进校门,他就应该把自己的所有不快和烦恼留在门外,因为在学校里他整个人是属于教育的,教师若带着烦恼情绪走进课堂,课堂气氛则会压抑、沉闷,而教师饱满的教学热情则会感染学生。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课堂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产生共鸣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课堂中出现某种心理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教师的师爱是调控课堂心理气氛的长久动力源泉。
       三、关于在散文写作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实践思考
       笔者认为在散文写作教学中,把认知与情感结合得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有:文本示例法和融情批语法。
       1、文本示例法
       文本示例法是指在散文写作过程中运用生动典型的作品,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作家的主体情感。鉴赏文学作品,一定要投入情感。以木然、漠然的态度对待文学作品,那就根本谈不上鉴赏文学作品。费尔巴哈说:“情感只能为情感所了解。”[6]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也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费尔巴哈指出了感情的特点,刘勰道出了文学的本质。综观他二人的话,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文学鉴赏决计不能没有感情活动。散文这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体,它重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抒写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悟,言我之志,抒我之情,弹拨“自己的声音”(屠格涅夫语),从而去表现自己,也表现、批判世界的各面,揭示创作主体的个性和人格,传达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真知灼见。凡是优秀的散文作品,在情理擅扬的艺术画幅中,无不潜涌着作家对社会与自然世界人事景物的关怀和拳拳热切的情愫,融注着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层感悟——对生命现象、生活态度、人生真谛的诠释,因此,散文和现实性表现距离最近,创作主体和作品客体的情感投入距离最近,作家直接面对读者,面对人生,真实地坦诚地表现自我的思想、感情,是典型的“本色演员”,是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最捷径的认识和体验的桥梁。因而在散文里比在其它文体里更容易显示出作者的性格和人格,他的爱与憎、忧与喜,无不从他的笔锋中自然流露出来,读者极易走进作品中去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心理的世界,洞见作者的人品、性格和爱好等等,并从中领悟到自身可感却难以言传的情感共鸣,从中找到了自己,这样鉴赏散文既有理解作者的愉快,也有发现自我的喜悦。因而,我们鉴赏散文并不热衷于情节曲折,冲突迭起,而在于情感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以及美的享受,在情感体会中认识世界。所以,在平时的散文写作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鲁迅、张承志、韩少功、史铁生、贾平凹、余秋雨、周国平、王充闾等作家的优秀散文作品,同时,也引导他们体察和掂量作者的情感。具体来说,我们格外留意以下几点:第一,看作者注入的情感是否具有深刻性。一切庸俗浮躁、无病呻吟的东西均不足挂齿,只有抒写了人的至情至感才有艺术感染力;第二,看作者的情感是否丰富复杂、统一和谐;第三,看作者倾注的情感是否起伏跌宕,能否在读者的审美心理上产生一种“紧迫感”;第四,看作者的情感能否形成一个“焦点”,使深沉、丰富、跳荡的情感流水汇聚到一起,形成一内涵深广、传神的“泉眼”,从而“勾摄”住鉴赏者的魂魄。
       2、融情批语法
       融情批语法是指写作教师在给学生的作文写批语时用语形象、精练、含蓄有味、有感情、不直白枯索。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说过“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写作文批语也应如此。写作教师在写作文批语时应力避写那些抽象的你、我、他的作文都可用的套语、废话,如“观点正确,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流畅”等等。针对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意向、兴趣、爱好等等,教师不应回避,可以用批语的形式参与到对其问题的平等交流、探讨之中。不应把学生作文中的这些内容仅仅看作是为文造情,而应视为学生通过作文的形式寻求理解、抚慰、交流、引导。笔者认为运用“投入情感”的作文批语不仅对学生通过作文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一种肯定与提倡,而且它还能给作文教学造成一种温暖的人文情怀,使作文真正回到它本真的存在中去,从而成为学生的一种真实的写作,成为正处于觉醒之中的自我意识与世界沟通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成为人性的证明。这种“投入情感”的作文批语不仅要有情韵,讲究语言美,同时还应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可以尝试采用引用古人诗词、名人格言、民谣、顺口溜、寓言故事等形式来品评学生作文,也可以尝试运用修辞法、疑问法、假设法、俯瞰全篇法等方式,以增强作文批语的活泼性。作文批语的体式不应墨守成规,而应有所探索,有所创新,这种潜移默化的“为文师表”,也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结语
       情感是影响散文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写作教师除了自身要具备良好的情感素质以外,还应及时关注学生在进行散文写作过程中各种情感需求,把写作教学与情感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有可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蒙培元.情感与理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
       [2]林非.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J].文学评论,1987(3).
       [3]鲁枢元,童庆炳等.文艺心理学大辞典[K].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4]转引自邵瑞珍,皮连生等.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97.
       [5]转引自杨晓莉.情感因素与外语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6(6).
       [6]转引自王元骧.文学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滕永文,南京三江学院中文系阅读学与写作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