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有效利用课堂的即时生成
作者:谭红梅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老师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驾驭能力,灵活应变,相机引导,从而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生成,给学生搭建展示智慧、个性与才能的平台,同时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利用课堂生成,挖掘文本深度,加强对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
       教学《孔乙己》,接近尾声,我问还有什么问题时,一位同学站起来,满脸疑惑:“文中的‘我’怎么会这样没有同情心?不理睬不幸者孔乙己,甚至嘲笑他,那么冷漠、麻木。而《我的叔叔于勒》中,虽然‘我’的父母势利冷酷,但‘我’却对不幸的穷叔叔充满了同情,那么纯真善良。同样是儿童,是不是中国的儿童良心早泯?”后一句略显稚气的话引来了一阵哄笑。我首先赞扬了他这种比较学习、善于从比较中发现问题的精神,接着让大家就此问题进行讨论。
       在大家探究、研讨的基础上,我进行了归纳、总结:“《我的叔叔于勒》原文首尾还有几节”,我给他们说了个大概,“作家莫泊桑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同时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他的文章,揭露了在这个被金钱左右的世界里,人的心灵是如何被扭曲和腐蚀的。在对现实进行批判的同时,他那博大悲悯的胸怀,饱含着对人间苦难的同情,对善良、关爱的赞扬肯定。所以,文中用‘我’这位充满善良、纯真、关爱和同情的少年形象,给冷漠的世界添了一抹人性的亮色,同时也在提醒我们,不要丧失了对苦难者的同情、理解、关爱。本文和首尾几节联系起来看,‘我’这个闪烁着人道主义光芒的形象,是作者创作意图的载体。”
       “至于《孔乙己》中的小伙计‘我’,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却和也处在社会最底层的‘短衣帮’一起,对同样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孔乙己冷嘲热讽,把孔乙己的可笑当作‘我’灰色生活的一种点缀,从咀嚼不幸者的悲惨命运中得到心理满足和心理优势。‘我’实际上代表着真正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冷漠的环境背景。从‘我’这个小孩的视角来写,主题表现更另人震撼——一个十二岁的小伙计尚且如此冷漠麻木,其他人更不用说。从这里,我们也更能领悟到鲁迅小说的思想深度,对‘庸众’无情的揭露,对国民的劣根性的批判。”
       “所以,”我停了停,“人物形象体现着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章的主旨。”
       二、利用课堂生成,点燃创新的燎原之火。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教师要让学生注重对文本的感受,道出自己对文本独到的见解。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其与文本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学习《扁鹊见蔡桓公》后,有位学生犹犹豫豫地说:“我觉得虽然蔡桓公的死是由于他固执自信、讳疾忌医造成的,但扁鹊也有责任。”我一惊又一喜,首肯道:“你的想法很有创意!”接着又追问:“何以见得?”受到鼓励,学生理直气壮地说:“他说话太直了,如果委婉一点,会让人更乐于接受。”“再说详细一点。”我引导。“你看他,第一次见桓公后一句‘不治将恐深’,还好,是和缓的规劝语气;第二次、第三次见桓公时,‘不治将益深’,就是警告的语气,好像是法院下判决书一样。作为听惯了美言的国君,蔡桓公能接受吗?”“是呀,顺耳的话容易接受一些。”另一位学生赶紧附和。“不错,忠言‘顺耳’可能更利于行。这就是语言技巧,我们平时说话也要因人而异,讲究语言技巧。”我及时肯定。
       我这一赞扬,同学们兴奋起来。“我觉得扁鹊虽然是名医,但是机械呆板,不能随机应变。”另一位同学说:“他只知道说‘君有疾君有疾’。既然第一次说‘疾在腠理’时,蔡桓公固执自信,那么第二次第三次他可以改变方法。比如说,当‘疾在肌肤’时,他可以说针刺法可以美容,使国君更加威猛,震慑天下。你想蔡桓公能不动心吗?这样就可以趁机治好他的病。”“对对对,”另一位同学忙不迭地接口,“就是到了第三次‘疾在肠胃’时,他也可以把火剂汤美名为‘长寿汤’,给桓公喝。试想哪位君主不想长寿?这样也可以不露声色地治好蔡桓公的病。”“如果扁鹊灵活机动,有应变能力,他其实可以做得更好。”我适时总结。
       同学们还不满足,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扁鹊不应该逃跑;还有的说扁鹊当时可能还不够权威,不然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的话?你看现在的权威人物做广告,谁会不相信他们的话?学生将文本内容与现代生活接轨,思维不时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三、利用课堂生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由于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肤浅,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阅读体验存在偏差。面对个性化理解和自由表达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偏离,教师要在“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同时,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进行价值引导。
       教学《公输》一课,同学们都被墨子不怕艰险、坚忍不拔、身体力行的精神以及高人一筹的远见卓识、巧妙锋利的言辞所折服。后来有一学生调侃似地说:“墨子救了宋国,功劳这么大,宋国国君该怎样报答墨子呢?”我一愣,这是一个没有预设的问题。我反问:“那你看呢?”“我觉得应该封他个大夫,或者分一半国土给他,都不过分。”“那你看墨子会要吗?”“这——,”他停顿了一下,“换成是我,就要。这是应该得到的。如果不要,那太傻了。”
       这是一个有关奉献与回报的问题,这是一个关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问题。这样的教育契机怎能轻易放过?我首先肯定了他敢于提出问题及表白自己真实想法的勇气,然后将“墨子贡献这么大,他会要宋王的报酬吗?”及“为什么?”这两个问题依次抛向学生。由于已全面了解了文章的背景、内容、人物,所以同学们很快达成共识:“墨子不会要什么报答。因为墨子了解当时社会实际,针对列国纷争、战争频繁、社会动乱、人民困苦的现实,提出了‘兼爱非攻’的主张。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墨子一生到处奔走,说服国君们放弃战争,教给面临战争威胁的国君们以抵御的方法。他的理想并不是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
       我又相机引导拓展:“那在当今社会里怎样看待奉献与回报呢?”
       生:“回报也可以适当地接受,但不能变成贪婪索取。”
       生:“一个人为社会奉献了会得到回报的,像墨子,老百姓对他的崇敬、爱戴,历史上流芳百世不是至高无上的回报吗?”
       生:“社会上也有很多不求回报的人,如救人不留名者、化名捐款者,许多山村教师像徐本禹等默默地奉献了一辈子。”
       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就是最好的回报,像墨子一样。”
       生:“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如果能让他人快乐,自己也幸福。”
       生:“生活的真谛并不是为了自己活着。”
       同学们激情四溢,思想在热烈的讨论中得以升华,情感、价值观得以提升。课堂呈现出不曾预约的精彩。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机智,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课堂生成,构建灵动的、异彩纷呈的课堂。
       谭红梅,教师,现居湖南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