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语文如何有效衔接
作者:夏巧芬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从2006年起,我省高中语文教学将采用苏教版新教材,这是新课标理念下初高中语文教学的首次对接,新的教学任务给高一语文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与现行教材中的巨大“级差”;教师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改进自己的教学,带领学生在高一学年完成五分之四的必修内容。因此教师必须尽一切努力熟悉新教材,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缩短学生的适应周期,帮助学生达到高中语文学习的目标。
       一、明确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差异,科学设计教学坡度。
       对于首次接触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及差异,因为它是判断学生现阶段语文学习达成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我们完成初高中衔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依据。我研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发现它们有以下几点差异: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偏重积累,而高中则偏重积累基础上的运用;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审美与探究能力,教学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应由初中感性的无意识发展到理性的自觉的阶段;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层次由初中的理解层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要求“文本对话”深入读者内心世界;高中语文的作文,由初中感性思维提高到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目标、内容上,初高中语文教学均存在明显差异。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是语文教学质的飞跃与提高。这个变化过程需要对学生进行素质衔接和心理衔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初高中学习的差异,尤其是高三循环下来的教师更要降低教学起点。教学上要先易后难,先慢后快,设计好教学坡度,避免学生出现不适应、不习惯、厌学、缺乏信心等情况,从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推动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
       二、熟悉初高中教材,合理处理教学内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施行,初高中语文教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必须熟悉初高中的每篇课文,对初三和高一的教材应力求“精通”。
       熟悉初中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及时“温故”。“温故”能缩短初高中学习的不适期。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阶段,难免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能在新课堂中听到熟悉的内容,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便会大大增强。“温故”也能“知新”。
       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又必须在高一学段完成四个模块的学习,因此我们必须在整体掌握教材的前提下对教材作合理、大胆地取舍。我们要组织好课程内容,把最基本的东西讲精讲透,让学生通过经典内容的学习,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快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三、重视语文知识教学,重新构建语文知识系统。
       语文课程新标准确立了崭新的理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新课标所言“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是指要改变过去那一套机械的教学方式,避免知识教学中过细过琐过繁的倾向,并非指不需要语文知识。语文虽然不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而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它也有自身特有的知识,例如:语言知识(言语知识)、语体知识、语用知识、阅读知识、口语交际知识、写作知识、文学知识、古代文化知识等。
       没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就难以建筑起语文素养的大厦。初中教材中并不缺少语文知识,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又是语文知识的综合;教材附录中也对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作了分类介绍。但有部分初中教师过于功利,因为中考较少涉及语用等知识,就对知识教学进行了淡化处理。有的初中误解课标的内容,过分地热衷于“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往往把语文课上成“表演活动课”,没有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因此,现在的初中毕业生普遍欠缺语文知识,影响了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给高中的语文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高一的学习阶段,我们需要填补语文知识,构建语文知识系统。
       由于新课标强调知识的随文学习,高中教材并没有给我们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我们要引导学生“借用课文”来习得言语活动的程序性知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言语活动能力的目的。语文知识学习要强化学生的主观体验,我们要让学生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简单吸收为多方交流,让学生在与客观知识对话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建构。语文知识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可以在作文中落实,可以在朗读训练中落实,可以在课外阅读中落实,发展学生个体的言语经验,形成言语活动的能力。我们要摆脱传统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战略性转移:变系统知识为有用知识;变知识的掌握为知识的运用;变知识本身的单维取向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取向。当然知识教学也不能单靠学生自己去体会、摸索,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配以一定量的能力训练,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联结。我们还必须定时进行必要的训练,训练是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它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忆,而是知识的再建构过程。
       四、优化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程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帮助高一学生调整、改变并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同时也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帮助学生逐步实现个性化阅读。中考内容以教材为主,不少学生习惯于记笔记、背笔记,自主阅读能力差,阅读量明显不足。我们可以每周抽一节课让学生读“读本”,将读本中相关篇目与教材文本整合,将其补充进教材。例:必修(1)专题一:补充《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专题二:补充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专题三:补充刘亮程的散文。读本的阅读可以让学生运用从精读那里获得的能力,逐步实现独立阅读。我们可以先指导学生解读文本,设计问题(面对着学生过于功利和现实的局面),然后让学生从自己的阅读经验寻找类似的文本,最终从作品中读出自己,产生共鸣,进行感悟、反思、批判。
       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初高中是一样的。但是初中学生由于认识、行为的不足,需要老师的参与式的指导;高中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很强,导师的作用不在于参与,而在于指导。我们要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促进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的产生。例如在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安排:预习时,学生对作者的观点(或提出的问题)在文本上进行勾画;教学时,进行问题设计,可整合课文后的活动。例:对“世界文学”这一概念的理解,作者提出了怎样的阅读观呢?教学时,紧扣文本,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质疑,最终解疑释疑,有时也可以设计三、五个问题,由浅入深。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由过去的掌握课文转变到对文本深入、细致的阅读分析上来。在起始阶段,我们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决不能满足于传统的授入式教学,而应多运用一些分析、讨论、比较、启发的方法,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时关注学生思维训练和技能的提高,让学生从初中阶段的学会过渡到高中阶段的会学。
       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就要从多方面深入思考和实践,要以学生为本。我们教师应该与新课程同步发展,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从实际出发,不仅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上采用一些衔接、过渡的方法,还应在心理、意志、性格的培养上根据高中生的特点来加以指导,积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创造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为提高学生的素养作出不懈的努力。
       夏巧芬,教师,现居浙江上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