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研究者]《左传》的辞令艺术
作者:李冬梅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文官左丘明所著。它与《春秋谷粱传》、《春秋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为孔子的《春秋》作注的著作。汉代以前,三传地位相当。但汉代以后,《左传》逐渐占了上风,至今已占有了绝对优势。究其原因,除了一般常言其着眼政治与军事,长于战争描写,叙事生动,富有戏剧性,语言优美,长于剪裁之外,笔者以为,长于辞令描写,也是其重要因素。以下从五个方面对《左传》中的谋臣说客的辞令艺术作一概括。
       一、互谅互让,争取双赢。《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围郑,郑知必亡,若一味嘴硬,定会大祸临头,但是烛之武坦然承认将亡之事实,一方面分析郑国灭亡是个损失,而秦多劲敌同样不利;另一方面分析郑国保全是个胜利,而秦留一个东道主同样是胜利。正是灭郑则双败,留郑则双赢,秦穆公只好欣然从命。
       二、逆向思维,言不敢言。《展喜犒师》一段,齐孝公拟大举伐鲁,鲁国派展喜犒师,想制止这场战争。齐仗自己兵强马壮,耀武扬威,问道:“鲁国怕我们吗?”此时答怕,自然有辱国格,但若答不怕,外交谈判必然破裂。面对此两难命题,展喜巧妙地对应:“小人恐矣,君子则否。”进而从齐鲁盟约的角度阐述了利害关系,终于化干戈为玉帛。《阴饴甥对秦伯》与前文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韩原之战,秦俘晋惠公,随即在王城进行外交谈判,以决定释放晋惠公等事宜。秦伯问道:“晋国目前团结吗?”此时若答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国君恐遭不测。若答四分五裂,人心惶惶,又失大国之风范。晋使阴饴甥出人意料地答道,晋国分裂为两派了,一派坚持,宁肯投靠其他国家,也是要向秦国复仇。一派认为,只要秦国保证我君安全回国,我们仍可结为友好同盟。虽言分裂,但软中带硬,绵中藏针,巧妙地传达了不讨回国君誓不为人的严正态度,致使秦不得不及早礼归惠公。
       三、两相比较,以明取舍。《子产告范宣子轻币》一文,范宣子执政,晋国如日中天,朝诸纷纷朝贡,贡礼越送越多,郑国不堪重负。子产劝宣子说:“子为晋国,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闻掌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二。若吾子赖之,则晋国二。诸侯二,则晋国坏;晋国二,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通过“贿”与“德”的比较,显示出贿能招祸,德能久存,直说得范宣子口服心服,高高兴兴地减轻了贡礼。
       四、实话实说,以真取胜。《仔产却楚、逆女以兵》一文,楚迎娶郑女,而让人马在城外为营,以行婚礼。楚使借口为祭郑祖庙而来,一定要入城在祖庙成婚。照此看来,楚似有理,郑不便拒绝。但是子产派子羽索性直言道破天机,“小国为了自己的安全,怎样设防都是可以理解的。过分相信大国而不设防,倒随时可以招来灾祸。现在楚国以重兵迎娶郑女,万一袭郑,我们又怎么办呢?如果楚国没有他意,我们又何至于不在祖庙成婚呢?”楚国要入祖庙,有言在先,如今只好表示诚意,不再携兵器入城,郑国终于捍卫了国家安全,又没有导致郑楚外交关系的破裂。
       另外,《驹支不屈于晋》也是以真取胜的篇章。
       五、以谐对谐,以庄对庄。外交应对,往往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总是“顾左右而言它”,固然不太严肃,但总是一本正经往往也难免上当。《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一文,屈完会齐桓公,以谐对谐,以庄对庄,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齐国纠集多国部队伐楚,理由很简单,“包茅不入”,“昭王南征不复”。屈完答得诙谐,“茅草没有贡奉,那就加倍;昭王溺水,你该讨伐河伯才是啊!”后来,齐楚签定了盟约,齐侯仍炫耀武和,以多国部队之强大“谁能御之”,“何城不克”?面对厄诈,屈完正色回答:“如果想征服楚国,楚将以大山为城,汉水为护城河,那么一点军队,不是太少了吗?”说得齐桓公哑口无言。
       总之,《左传》中的辞令艺术,丝毫不比《战国策》逊色。
       李冬梅,教师,现居河南潢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