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关于《荷塘月色》的几点质疑
作者:从维质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文)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因其文美,因而历年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清华荷塘也因《荷》文提高了知名度,朱自清也因《荷》文,提升了他在文坛乃至文学史上的地位,使之成为现代文坛上的的名家。
       但我们细读《荷》文,却发现《荷》文并非尽善尽美,细细品味,窃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并非是作者夜游荷塘的“实录”。我们从《荷》文尾注的时间可知,这篇《荷》文写于1927年7月,描写的是北京清华园的一个荷塘。作者在夏日里的一个夜晚,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个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作者从“出门”到“荷塘”再到“入门”沿着“清华荷塘边”去欣赏月下荷塘及其周围的美景。从作者描写的时间和描写的景象看,应是7月的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作者亲游“清华荷塘”的实录。但我们查阅有关资料却发现,这篇文章发表于1927年7月10日的《小说月报》第十八卷第七期。从发表的时间上看,写作此文的时间应是在这之前,而不是在这之后;而7月10日是农历6月12日,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而发表此文时尚不是满月,更何况是游荷塘的时间和写作此文的时间。所以从时间上去推算作者写作此文时清华荷塘上空无满月。还有一个例证,他后来写的一篇关于《荷》文的文章叫《关于〈月夜蝉声〉》,就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在《荷塘月色》那回经验里,我并不知道蝉子夜晚是不叫的”,“我们往往有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于是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其实只是成见”。从以上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作《荷》文也只是在“成见”和“经验”的基础上,把清华荷塘作为一个特定的“环境”而已。此文并非是作者七月里夜游清华荷塘的“实录”。况且七月里披着大衫游荷塘,给人的感觉既不协调,也不真实。
       二、未写出清华荷塘的“这一个”。“歌德曾经说过:‘艺术的真正生命正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这里所说的‘个别,也就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所说的‘感性确定性’,是特定的‘这一个’。也即所反映的特定对象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所显示出来的特征。”(引自童庆炳《文学概论》)而朱自清笔下的清华荷塘应该反映那个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显示出清华荷塘的特定“特征”,使人一看便知这就是真实的清华荷塘,但从《荷》文所描写的景象看,作者却未能表现出清华荷塘的“这一个”;无论是作者所描写的“月下荷塘”还是所描写的“荷塘中的月色”,若把它移到长江流域或淮河流域等其他荷塘之上也同样适用。虽文辞之美,也不能让人从中看到清华荷塘的独特韵味,所以也就自然地降低了《荷》文的审美价值。从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它远不如作者1923年10月写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难怪有人曾慕名到清华荷塘去领略朱自清笔下的荷塘胜景,却感到特别失望,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是残叶败荷,死水一潭,远不是文中所描写的那样。
       三、《荷》文中语言表述有的前后矛盾。文中:“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今晚月光很好,不会让人害怕,既然如此下文就不应该会有峭楞楞像鬼一样的东西出现,这“黑影”如“鬼”一样还是让人害怕。第七自然段:“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约略知道采莲的少年女子,他们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作者是说荡舟采莲,边说唱,边嬉游,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年女子;而后面引用的《采莲赋》:“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这说明荡舟采莲时,除了有美少女之外,还有少年美男,因为这样才是体现出六朝时风流采莲的时尚,在那样一个时代,那个季节,才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一个风流的季节”。由此可见,前有伏笔,后无照应,语言表述也前后矛盾,缺乏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当然我并非否认《荷》文这篇优秀作品,我只是从以上几个方面谈谈对《荷》文粗浅的看法,我认为作为文学大家的朱自清,作为精品的《荷》文,也同样存在不足之处。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尚且如此,文章有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从维质,安徽淮南联合大学政文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