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文学革命与新文化运动
作者:何军华 谭 琳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辛亥革命前后,政局动荡,人们积极寻求着救国救民之策。一部分接受西方新思潮影响的先进知识分子,眼看到封建军阀日益倒行逆施,帝国主义又乘机加紧对中国进行侵略,内忧外患,交相煎逼,而旧文化和旧思想又严重地阻碍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因此奔走呼号,致力于新的思想启蒙工作,以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危亡的局面,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了。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等六点希望。这些主张虽不够鲜明,但实际上包含了后来提出的“民主”和“科学”两方面的要求,是号召思想革命的宣言。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反映了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寻找真理的可贵热情。
       《新青年》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同时,还倡导了以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内容的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胡适的这八项主张被认为是中国文学革命的第一声进军号角。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认为文学革命之发生是因为“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主要原因,“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所以“文学革命”,实际上也就是要求进行一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变革,进行一次思想启蒙和文化革命。
       陈独秀高举“文学革命军”大旗,宣扬三大主义:一、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二、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三、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这三大主义可以说是文学革命的纲领。陈独秀不仅反对旧文学形式上的“雕琢”等毛病,而且着重地反对了“黑幕层张、垢污深积”的封建思想内容。他把文学革命当作“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的“利器”。
       在陈独秀之后,继起响应文学革命的有钱玄同、刘半农、鲁迅等人。鲁迅是文学革命的主将,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成为中国文学革命的里程碑。之后《孔乙己》、《药》陆续发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对文学革命的发展有极大的意义。文学革命在几年时间内,取得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白话文运动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前发展,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有力的阻挡。白话文理论的探讨,大量刊物对白话文学创作的刊载,尤其是鲁迅的小说、郭沫若的诗歌等一批新文学作品的出现,终于使白话文在文化、文学领域取代了文言文的正统地位。到了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不得不承认白话为“国语”,并通令国民学校采用。白话文运动取得了胜利,白话文得到普遍应用,这就造成了书面语言与口语的逐步统一。知识和教育不再是上层少数人的专利,下层劳动人民更容易得到接受教育、掌握知识的权利。如果说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是为新文学寻找语言形式上的突破口,那么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则是考虑新文学的思想内容建设。经过文学革命的号召和白话文的提倡,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诗歌、小说、戏剧等各种文学品种都绽放了鲜艳的花朵。
       从宽泛的意义上讲,五四新文化运动事实上是一场现代思想启蒙运动。它从西方文化中引进民主与科学的观念,并以此去反对封建专制、宗法礼教,抵制封建迷信,努力把人民群众从封建蒙昧的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作为新文化运动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革命,就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革命的要求,以文学来参与历史发展,通过文学去启迪国民心智,进行思想启蒙,在当时既是绝大多数作家的自觉追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何军华,谭琳,教师,现居广西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