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再认识
作者:刘 雪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是对语文学习全新的理解。课程标准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人的素质和素养上,为人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作准备。
       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通常采用的教学流程是:初读整体感知,让学生经历初步的语感体验过程,自主阅读,全身心地走进文本;精读文本感悟,让学生进入文本意境,产生情感体验;熟读品味迁移,使文本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让学生形成真正的技能,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而要突显现代文阅读教学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必须把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个性,显示他们的特色。
       而在很多学校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老师讲课漫无边际、天马行空,或者挥动理性的解剖刀无情地分割活生生的文本,或者以枯燥的练习取代兴致盎然的文本解读,使得本该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变得死气沉沉。笔者以为,新课标下,现代文阅读教学应从下面三个方面去着手:
       一、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古语说,纲举目张。通常拿到一篇文章,应先浏览一遍,看看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也就是说,这篇文章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除了整篇文章有一个中心思想,文章的各个段落也要有各段的主题。前者贯穿于全文,概括文章的全部内容,后者为前者服务,是对前者的进一步阐述、展开和烘托。因此,各段落主题都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个中心意思有时在文章段首,有时在文章段尾,有时需要自己概括表达出来。这时现代文阅读教学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学习,而是熏陶人的感情、性格、人格,培养人的同情心和正义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提倡理解和尊重。
       学生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例如以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为例:文章用精练的语言告诫人们应该尽责。如何让学生把握这一主旨,教师独占讲台,去分割活生生的文本,这种教法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进行文化积淀的个体。教学时应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的桥梁,让文本与学生的个性、经验及体验发生碰撞,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领悟概括,整体把握文章思路: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知足,失意不苦的原因是安分,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达观,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应尽的责任没有尽,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完。弄清这几者的关系之后,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人人必须尽职责,尽责虽苦却快乐。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标要求的把阅读教学还原到“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增进师生情感,拓展阅读效能,提高阅读品位,改善教学品德并产生积极影响。学生是一个自然生命体,是一个有着个体精神和独立人格的人,他们对传统文本和经典文本的诠释是多元的,是全新的。我们尊重学生的解读,呵护学生的热情和智慧,保护学生的原创力,更重要的是尊重了作为社会个体的学生的思想权利、判断选择权利,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也就是维护了学生的人权。
       二、寻找文章的重要细节
       文章或段落的中心思想往往通过主题句表达出来,其他句子是围绕着主题句的内容展开的,起着辅助或支撑的作用。所以,在寻找重要细节前必须先把握住中心思想。一些看似凌乱的句子,综合起来看却是支撑主题句的重要细节。可以这么说,凡与中心思想密切的细节都是重要细节。以台湾作家琦君的《春酒》为例。这篇散文构思精巧,明线写“春酒”,暗线是写“思乡”,意味深长。作者由春酒想起了家乡,点明思乡的主旨。文后的练习题: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试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例来,略作赏析。文章中确确实实存在许多细节,都围绕思乡的主题展开。“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这一处生动的外貌细节描写,形神毕肖,热情好客、朴实大方的母亲形象从字里行间浮现出来,栩栩如生。与人为善的母亲形象与思乡联系起来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是一种再创造,学生在再创造中收获甚大。既张扬了他们的个性,凸显了他们的精神,又使他们的感悟和体验飞扬起来,精神得到愉悦。
       三、对内容作出正确的推断
       我们的教学目标除了要使学生具有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和发现重要细节的能力,还要有善于揣摩字里行间隐含信息的能力。而后一种能力是较高层次的阅读理解能力。它要求读者能够透过作者用词的褒贬,展开的思路,论述的方法,对作者的意图、态度以及含蓄的内容作合理的综合推断。必须指出的是,正确的推断都是有依据,符合逻辑的,是与中心思想一致的,是以文中的重要细节为依据的。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傅雷家书》反映了傅雷对两代人如何相处的一些看法。读完文章,整体把握,练习题一设计的是读第一段“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和你说”中的“这一类的话”指什么?(用原文回答)。答案是“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而一部分学生却答成了“你尿布时代的往事”,这样是不得分的。教师应适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这里学生要揣摩字里行间的意思,学生按照句子往上推,仔细一点是不难发现答案的。还有一题:“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青年人应持怎样的态度和长辈应克服自身那些弱点?”这一点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最后一题,“读完本文后,结合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写出此时最想对父母说的话”。这一题应围绕两代人的相处来表达。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讨论。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它强调学生的个体发展及学生的参与意识,要求学生在阅读与反应中感受、体验,从而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际关系。优秀的文本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积淀,让学生理解充盈高尚情感和哲理之光的文本与现代生活有一定距离,消除与文本的陌生感,使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就走进了学生精神的深处,保持了个体体验的和谐性。
       刘雪,教师,现居江苏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