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中学实施文学教育的价值与方法
作者:罗永忠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佳作,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文学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中学语文教学,要增加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必须让学生多读些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文学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改进、革新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
       一、文学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文学教育有开发语言运用能力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基本的、最好的材料。文学教育能使学生从中吸取营养,也是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的最好途径,更是开发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语文素质的正确方式。
       文学教育能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中学语文要求所有的中学生都要接受文学教育,这是因为文学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文学主要培养形象思维,发展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主要是靠形象思维。文学最能唤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形象思维是创造的源泉,文学教育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文学教育能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同时也形象地告诉人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面对生活,创造生活。中学生一般说来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正是人生的花季,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他们开始关心社会,渴望了解生活,积累人生经验,需要得到启发帮助。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 ,是社会人生的浓缩,正可以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因此文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认识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
       文学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是一种艺术美,文学教育也是一种美育,优秀的文学作品反映出的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表现出的艺术美、语言美,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熏陶、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
       1、强化诵读,以“导”为主。
       新教材的选文增大了文学作品的比例,并推荐了大量古诗文和文学名著供学生背诵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教学,就是要经常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原著,正确理解作品的愿意,还应尽可能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时间、阅读的材料、阅读的技巧、别人阅读的见解,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加准确全面。我在教学中规定学生每天诵读教材、自读课本或者推荐的文学作品不少于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方法交流,使学生养成诵读乃至背诵文学名篇的习惯和爱好,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
       文学作品的教学必须以“导”为主,重在“导读”,而不能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换言之,就是多点拨学生读课文,让学生在理解作品原文的基础上,自己领悟,教师尽量少“析”,多着眼于思维训练,少发挥所谓“微言大义”,让学生自己在读的过程中“悟”出作品的美。教师“析”多了,发挥多了,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悟”。当然,“析”也不是绝对不好,必要的“析”还是需要的,只是说不要教师的“析”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析”要着眼于通过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尽可能快地进入到作者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中去,准确地抓住作品的真意所在。
       2、从揣摩、品味语言入手。
       中学语文的文学教育,决不能只停留在文学作品欣赏的层面上,而应该把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当作学习语文的好材料,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教学,仍要从品味、揣摩语言入手。欣赏文学作品应依赖语言媒介,通过品味语言来把握作者的情思,获得审美体验。而品味语言又必须在疏通字词句的基础上进行,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特别是古代作品更是这样。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叶圣陶说:“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解,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获……,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很似浅近,但是最根本的,基本没有弄好,任何高妙的话都谈不到。”(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怎样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进入作品的内涵和意境中去呢?不同作品,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方法。以古代诗文教学为例,首先应该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整体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其次,对一些重点词句细致深入把握分析,讲清其意义和美感之原,对作品语言既有整体的宏观感受,又有局部的细致体味,作品的精神、情感、意境等,也就从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了。例如,在教授《钱塘湖春行》时,可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诗吟咏的西湖美丽的早春风光和作者欣赏时闲适的心情,然后品味“争”、“啄”、“迷”、“没”等动词,体会其含义,揣摩其意境,感受其美感。
       3、重视积累、感悟、熏陶。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包含着作家的激情,还表现出作者横溢的才华。中学语文新教材,在选文上更加注意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审美情感和文化内涵,选了一批“至性”、“至理”之文。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逐渐积累、感悟和熏陶,有助于培养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对作家在作品中包含的深切的情思的理解和共鸣,是欣赏文学作品进而培养学生美好情操的要求。要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情感,教师自己必须对课文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教师自己如果情感冷漠,心如枯井,对“真、善、美”没有热爱,对“假、恶、丑”没有愤怒,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思。比如,我们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胸襟开阔,景色优美;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可以感受到作者恢宏的气势,豪放的性格;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其高傲人格;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其远大的政治抱负;朱自清的《背影》展现出感人的人间亲情。文学艺术的育人作用就是这样在一篇篇优美的文学作品的感染、熏陶下得以实现。
       4、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文学离不开想象。文学作品中,作家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媒介,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或隐喻、或暗示、或象征、或映衬,反映一定的生活内容,表现出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一定的认识理解的情感态度。教师应抓住这样一些内容,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想象。通过想象,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具体形象;将彼此孤立、互不相联的细节、场景、人物等形象个体,整合为相互联结、有机统一、有血有肉、生动丰富的生活画面;通过想象,领悟形象之间、形象与现实之间、形象与其所包含的意义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注意得以加强,兴趣因此强化,情感受到感染,思想得到启迪,作品的思想意蕴也就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有12个意象,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运用想象力把这些意象还原成统一的景象和情调,进而把握全诗的意境。第一句的三个意象构成一种衰败的景象,情感基调是一个“凄”字,第二句三个意象构成一幅有出世意味的乡村小景,情感基调是一个“寂”字,第三句三个意象形成了一个浪迹天涯的形象,第四句则以夕阳西下之意象笼罩全景,最后以时空上有无限延伸力的“断肠人在天涯”直抒伤感情怀。通过对意象的还原想象,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审美体验过程,从凄惶、孤寂的审美意象中,感受到凄凉、悲苦的情绪氛围。可以说,离开学生对作品充分的艺术想象,对作品的审美体验会严重削弱。
       5、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本身就体现其创造性,而欣赏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本来就可以见仁见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进行文学作品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教学参考书上的“惟一”或“标准”答案,大胆地给学生提供研读思路,让学生自由发表其看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不断培养其创新精神。另外,语文教师应该经常组织开展生动活泼的文学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文学欣赏、成立文学社、文学习作、文学常识比赛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罗永忠,教师,现居湖北安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