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语文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
作者:李宏娟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学校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的摇篮。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缺乏活力、枯燥乏味又是到处可见的现象。纵观现今语文课堂状况,你会发现存在不少违背时代要求的教学误区:
       误区一:以教参为核心。我们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其典型表现就是以教参为核心,以教案为本位,实行计划教学。教师围绕教参来授课,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参说好教师便讲好,教参往东教师不敢朝西。这样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异常沉寂,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误区二:以标准答案为准。教师常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将标准答案告诉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失去自己思考的机会和勇气,只能养成唯唯诺诺的性格。在教师以标准答案为准的思维引导下,教师没说的,学生自己不敢说也不敢想,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敢提。这样的学生一旦面对实际问题,便会不知所措迷失方向,创造力更是从何谈起?
       误区三: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在讲台上口齿伶俐滔滔不绝,陶醉于疾风暴雨般的演讲中。常常是教师讲学生记录,学生就像个录音机。这样的教学方式即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成为教师展示自己的舞台,而许多学生除了一时崇拜外,很快就会被老师太渊博太高大的形象吓得战战兢兢,思维凝固而无法独立思考,失去了主动参与文本对话的机会和勇气,更无法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误区四:以课内精读为主。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课内精读和探究,忽视课外略读的指导。课外阅读大多处于“放羊”式,学生们各自看各自的书,缺乏科学的指导。新课标规定:“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凡此种种,都压抑了语文学科的生命力,也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求知欲和健康独立人格的发展。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前瞻性眼光,充分认识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与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性,走出教学误区刻不容缓。如何活化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呢?
       一、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一位专家说过,课堂是最应该允许学生说错话的地方。的确,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是不应该迷信教参和标准答案的。新课标也特别强调:“逐步培养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有的老师常抱怨课本太老了。其实再老的课文,只要花心思,总能找到新角度,上出新意。如教丰子恺的《杨柳》时,教师先从课本的插图和诗句“杨柳岸晓风残月”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我问学生:“插图中月亮画在柳树下面,是不是画错了呢?”学生们马上仔细观察插图,有学生回答:“没画错。作者这样画,是为了告诉我们他们在田间已经劳作很久了。表现了作者同情劳动人民歌颂劳动人民。插图中的诗句表明了劳动的时间。”这是学生的回答,这是学生的体悟。这些问题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在整个鉴赏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就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把学生当作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没有单纯的、孤立的感觉、知觉或思维。”可见,意识与客观世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所以环境作为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如不具备优良的条件,就会对意识产生负面的影响。而在所有的意识当中,创新意识也是感觉最灵敏、知觉最脆弱、思维最活跃的一种意识,所以对环境的要求也就最高。这必须是轻松、和谐、自由和宽容的环境。教师要放下架子,不再以先知先觉、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与学生在一起,以同行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去与文本对话,去体验学习的艰辛和快乐,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少讲多听,充分发挥民主,允许质疑异议,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教《陈情表》一文时,很多学生认为李密是个大孝子,而有的学生就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李密处处以祖母为借口,利用祖孙之情大做文章,来试探新皇帝是否喜欢他,看出李密是虚伪的,他的孝敬祖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别有用心的。可见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使其从多角度去思考,超越自我,改变“教师是权威,教材不会有错”的思维定势。
       三、优化设计,“练”中求“新”。
       Gardner(1983)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智力至少分为7种:语言智力、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内省智力;每个人的智力表现有所不同;不同的智力类型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偏爱。根据这一理论,语文课堂练习的形式就要灵活多样,才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过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训练得到创造性的结果。我经常抛开教参的练习而用自己设计的习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如利用古文诗句来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1、这次物理测验的结果是男生有五人九十分以上,女生没有一人上九十。这岂不是“__________”。(绿肥红瘦)这是引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名句。男女生高分的比例差距大,怎么填呢?其间就有一种思维上的跳跃联想。
       2、走到新区,老同志们都很高兴。过去这里是小渔村,现在由市政府牵头盖起了商品房,解决了一大批无房户的困难,真是“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许多名句是难以否定的,却可以发展,或可作更新的解释。
       3、张潮在《幽梦影》中说过: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其实他还少说一句,“________”。(社会安定谓之福)这样续写名句,是一种有趣的思维体操。2、3句训练了引申式思维。下面训练逆反思维。
       4、有一个人好赌,赌得家破人亡还去赌。我们应该帮他走出“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误区,去追求“________”的精神。(千金还靠实干来)当我们与名句所反映的认识和感受产生碰撞时,会有新感受、新思维产生,我想让学生不拘泥于名句,而让自己的思维走得更远更广。
       作文是语文课必不可少的练习,也是学生最怕的,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写作的创新潜能呢?
       1、目标激励。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振奋人的热情,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中专生由于不了解社会,只认为自己学历低抬不起头来,更没有写作的信心。教师就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近期目标:当前的学习任务和远期目标:中专生是应用型人才。通过目标激励,学生了解到社会对有能力、有知识的中专生的需求,认识了自身价值,明确了学习方向,也更有写作的信心了。如设计采访毕业生的作文,既能让学生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又能让学生更加珍惜在校学习的时间。学生们面对从同一个校门跨出去的校友,深受启发、感染,很快就完成了作文。
       2、避免马太效应。《马太福音》第二十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就是“马太效应”的代表格言。在教育过程中“马太效应”具体表现为:好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由于中专生的入学成绩普遍较低,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关心全体学生,避免“马太效应”的做法。我对每一个学生的作文都认真批改,让学生感到老师有一颗公平心。教师更应给差生关爱,善于发现差生的闪光点,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表扬,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3、突破思维惯性。学生有信心写作了,就要教给他们创新写作的技巧,主要在于突破思维惯性。如反客为主,即是把文章的主体和客体换位,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易位,从次要事物的角度入手,来表现主要事物,就会与众不同。又如以小见大即是对于相对“大”的主题,从小处着笔,把深刻的人生哲理从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来。还有故事新编、以贬写褒等方法。
       四、树立大语文观。
       我时常问自己:语文课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是什么?我认为应当是主动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备独立分析、批判的能力,具备独立健康的人格等。创造性思维的最后源泉不是在课本上,而是在生活中,只有对生活保持着高度敏感和洞察力的人,其创造性思维才具有实质的内涵,可见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念,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首先,应该注意因地制宜。我在批改作文时,总是发现学生用潮汕方言来写作而闹出的笑话。如:“我骑着脚车来学校。”“脚车”是潮汕方言,应改为“自行车”。还有“在路上撞到一只猪母”。应改为“在路上撞到一头母猪”。面对这些作文,我困惑、我思考,我发现我是在这里——具有潮汕独特地域文化的地方。几乎所有的学生只有在上课时讲普通话,下课铃一响,他们会很自然地不自觉地讲潮汕话。因此从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出发,我决定改变以往的作文教学方式,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潮汕深厚浓郁的民俗文化来进行作文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先从潮汕俗语入手来写作,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课时我会先介绍一个潮汕时令俗语,让学生围绕它来写作。如:“未食粽,破裘唔甘放”,它说的是“没到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时,破旧的御寒棉衣棉被还不可以收起,只有到吃粽子后,冬衣才可放心地收起”。学生们看到自己熟悉的内容,写起作文来就不再是东拼西凑、生拉硬扯,而是鲜活丰富的。如有的学生联想到另一俗语“正月冻死牛,二月冻死马,三月冻死爱雅姐,四月冻死老历假(身体虚弱者)”。有的学生介绍粽子的来源,有的学生写到自己第一次包粽子,有的学生写到循序渐进才会成功,急功近利必败等等。学生们不再写些假话、空话、套话了,而是在潮汕俗语中不自觉地、很自然地水到渠成地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现在也不怕写作文了。
       其次,应该拓展学习的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面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中专生写作能力的沦丧,一方面是写作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与赏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的写作空间越来越小。因而我千方百计利用潮汕民俗的独特性,设计丰富多彩的作文题,来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首先扎根教材挖掘课本中的民俗与本地民俗作对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些作文题目:我看《祝福》中的民俗、《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民俗、《清明上河图》中的民俗等。在写作中渗透对比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最后,还应该终身学习。只有通过终身学习,不断地阅读积累才能达到心灵的丰富。没有扎实的积累是无法创新的。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既不能管得过死,也不能不闻不问,要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一些书。我常开一些书目给他们去阅读。如《汕头史话》、《前贤诗萃》、《潮人探奥》、《李嘉诚传》、《嶺海诗词选》、《潮州民间美术全集》等。我还安排课时,训练学生的略读技巧,进行浏览性阅读、快速阅读等阅读方法的指导训练。我还鼓励学生到网上去查找资料。在每月一次的读书会中,学生们畅所欲言,互相交流阅读感受、阅读经验,最后每人整理感受写成作文。翻开作文我看到了学生们的成长。如有的学生写《有趣的潮剧谚语》,她写道“四脚落土便是熊——比喻学艺,若能掌握其基本要领,便大体可算入门了”。有的学生写《潮汕民居掠影》,他写道“传统潮汕民居的基本建设单元有:下山虎、四点金、驷马拖车这几种形式。有的学生写《潮州木雕名家辈出》,他写道:“潮洲的张鉴、揭阳的郭燕腾、汕头的何长清、饶平的刘林清等都是木雕界的佼佼者。”以上所言,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点粗浅体会。我觉得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一定要走出教学误区。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才能培育出新时代的创新人才。
       李宏娟,广东汕头林百欣科技中专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