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研究者]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
作者:李 玲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欧·亨利(O,Henry,1862-1910),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Willam Sideny porter),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1]。
       (一)
       欧·亨利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贫民窟、小餐馆和工场中,经历过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的生活,一生困顿,常与失意落魂的小人物同甘共苦,对劳动人民的辛酸疾苦有着亲身感受。他笔下的主人公绝大多数是小市民,有为生活奔波的临时工,有穷困交加等待死亡的穷画家,有忙忙碌碌的经纪人、店员、医生,也有无依无靠、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和小偷等等。这些生活在美国社会最底层的小市民让他描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他为市民读者而写,也擅长写市民生活,他描写纽约生活的集子取名《四百万》,因为他认为,构成纽约社会的基础是四百万市民,而不是四百个富翁。
       欧·亨利几乎没有正面的反映美国政治、文化、经济或全面再现西方社会整体面貌的篇章,而只是从生活的侧面、局部甚至反面,选取一个个小的场景并以玩笑、调侃的口吻加以叙述。他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用漫画般的笔勾勒出人物的特点,笔锋犀利,善于从小到大,一般中见不一般,通过平凡的生活琐事,发掘出深邃的生活哲理。以他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为例,小说描述了女主人公德拉为了给丈夫购买一条白金表链作为圣诞礼物而卖掉了自己的一头秀发,而丈夫杰姆出于同样的目的,卖掉金表给妻子买了一套发梳。全篇小说故事简单,题材小而又小,中译本不过五千余字,并无复杂的描写,按欧·亨利在小说里交待的那样,只是两个“笨孩子”做了一件“极不聪明”的事而已。然而,欧·亨利却激动地说,“让我对目前一般聪明的人说一句最后的话,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两个是最聪明的。在一切接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他们就是麦琪”。[2]欧·亨利所肯定的和赞美的不是礼物的价值,而是精神情感的价值,
       那种真挚的爱,就是最圣洁最美的礼物,拥有真挚爱的人就是最幸福最聪明的人。
       (二)
       欧·亨利所处的时代正值美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他的短篇小说爱憎分明,在他的笔下,强盗、资本家、大亨、警察等尔虞我诈,丑态百出;工人、艺术家、医生等下层人物则相濡以沫,同舟共济。对爱和人性的讴歌和对拜金主义的讽刺和批判是欧·亨利小说的两大主题。
       欧·亨利的作品揭露和批判了美国的上层社会,把它写成了一个资本家、强盗和骗子三位一体的豺狼世界。例如在《黄雀在后》中,强盗、骗子和金融家三人聚在一起,强盗抢来的钱被骗子骗走,而骗子把骗来的钱投资到金融家的企业里,结果金融家买空卖空,骗子的钱还是落进了金融家的腰包,金融家没有亲自去抢去骗,却是手法更高的骗子和强盗。在《我们选择的道路》中,作者通过把住事的回忆与现实交织一体的手法,写陶德逊这个十恶不赦的匪徒,采取谋杀吞赃的卑劣手段,打死了同伙鲍勃·铁保尔,从而一跃成为华尔街的百万富翁。当他发迹后,便以另一卑劣手段欺骗朋友,损人利己,垄断股票,干下了一系列罪恶勾当。陶德逊的强盗逻辑是“一匹马驮不动两个人”,[3]言外之意,一切权力和金钱应该归他个人所有,不得落入他人之手。作者将匪徒和资本家融于一身,揭露了富人之间的关系纯系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家就是强盗,投资商就是匪徒,虽然二者犯罪手段不尽相同,但损人利己的本质却如出一辙。
       欧·亨利不仅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在他整个一生的创作中,除了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反映了下层小人物相依为命,同舟共济的深厚友谊。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最后一片藤叶》、《麦琪的礼物》、《爱的牺牲》等等。在《最后一片藤叶》中,作者写了一名穷画家琼西得了肺炎,已经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她看到窗外的长青藤树叶,她觉得等窗外最后一片藤叶被风吹掉时,她就将离开这个世界。落魂的老画家贝尔蔓耍了四十年的画笔,“连艺术女神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但他却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心人。当琼西的女友把情况告诉他后,他冒着风雨,连夜在常青藤旁的墙壁上画了一片绿叶,这片绿叶经过漫漫长夜风吹雨打,依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傲然枝头。琼西从中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冲动,战胜了病魔,从死亡的边缘上走了回来。而贝尔蔓却因淋雨得病,年迈体衰,被肺炎夺去了生命。在《爱的牺牲》中,作者描写了一对在穷困中勇于牺牲自己的夫妻,妻子是音乐家,丈夫是画家,因经济困难,他们彼此暗下决心为对方的事业牺牲自己,并且用欢乐的微笑编造出美丽的谎言来安慰对方。不久,妻子右手烫伤,包扎的绷带终于拂散了烟雾,使真相从美妙的谎言的背后露了出来。原来,妻子是在一家洗衣店里推熨斗,而丈夫却在楼下烧锅炉。彼此明白真相后,他们发觉了:“当你爱的时候,就没有什么牺牲是无法忍受的。”
       (三)
       作为一位以写短篇小说闻名的多产作家,欧·亨利的作品篇幅并不长,但是故事情节却那样吸引人,艺术感染力那样强烈,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那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手法即“欧·亨利式的结尾。”[4]
       在欧·亨利作品中,作者总是漫不经心地娓娓讲述着他的故事,讲着讲着,就像魔术师变戏法一样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令读者拍案叫绝,回味无穷。在《警察与赞美诗》中,作者首先把主人公苏比推到读者眼前,叙述一番苏比如何雄心勃勃,着手他的入狱度冬的“宏伟计划”,但接踵而来的都是屡次碰壁,接连失败,最后连他自己也感到成了一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这一番安排给人 的印象是故事将以苏比改邪归正,重新做人而告结束。其实并不然,就在这仅剩的几行字里,作者却笔锋一转,出现了一个令读者始料未及的结尾,苏比被捕判了三个月徒刑——终于实现了他那梦寐以求的计划,去度他的“冬季假日”了。作者这一构思逻辑严密,推理性强,使人在惊异中领悟其深刻的含义,悔过者倒霉,犯罪者自由,人妖颠倒是非混淆,这一巧妙的构思比长篇大论控诉社会的罪恶,更令人信服,更使人难以忘却。
       在《麦琪的礼物》中,作者善于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使结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在杰姆看来德拉的“瀑布”是他的全家为之自豪和骄傲的珍宝,他一直苦思冥想如何才能使之更加美丽,更加迷人以表达对妻子的忠贞爱情,因此他决定送她一套发梳,但他们的经济情况并不佳,哪来的钱呢?惟一可想的办法便是卖掉自己珍贵的金表以换取高尚、纯洁的爱情。德拉与丈夫有着同样的心情,她认为头发虽美也难以与爱情媲美,于是,她不惜剪掉自己的头发来表达爱情的忠贞。这种心情完全合乎情理,也符合故事情节的发展规律。然而,正是这一合理安排,才促使夫妻俩各自严守秘密,互不吱声,准备在突然间出其不意地给对方以惊喜,这就为故事出人意料的结尾埋下了伏笔,这种必然与偶然性的结合,正是欧·亨利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当然,欧·亨利的作品并不是尽善尽美的,他的作品在艺术结构上显得不平衡,其优秀作品可为他在文学史上取得一席之地,而那些为了取悦小市民读者的“消遣文学”,大多是为赚钱而写的,缺少思想深度,只能作为人们酒后茶余的消遣物而已[5]。同时,欧·亨利是一个内心矛盾的人,他既痛恨当时的社会,却又找不到出路,不得不时常向现实社会妥协,用“含泪的微笑”来安抚读者。但瑕不掩玉,欧·亨利所著的精品短篇小说自问世以来,遑遑近百年,它已不是欧·亨利的,也不是美国的,它已超越自我,超越国籍,是属于世界的,成为人类精神财富的一部分,被称为“美国生活幽默的百科全书。”[6]欧·亨利的名字早已和短篇小说的创作,和小人物的悲喜连在了一起。
       参考文献:
       [1]弁楠,尹莉.从《四百万》浅谈欧·亨利短篇作品的艺术魅力[J].中国高校教育与科研03.(5)
       [2]柯岩主编.外国短篇小说[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0.301.
       [3]王仲年译.欧·亨利小说选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李辰民.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短篇小说比较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1991.(2).
       [5]萫衡巽,朱虹,施咸荣,郑士生.美国文学简史(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206.
       [6]王仲年译.欧·亨利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5.
       李玲,女,湖北襄樊学院外语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