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坛扫描]信息16则
作者:霏 翰等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贾平凹《秦腔》获首届“红楼梦奖”
       由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举办的第一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经过决审委员审慎的讨论及评选后,选出《秦腔》为首奖得主,作者贾平凹将获港币30万元奖金。“红楼梦奖”决审委员会主席、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说:“《秦腔》藉陕西地方戏曲‘秦腔’的没落,写出当代中国乡土文化的瓦解,以及民间伦理、经济关系的剧变。全书细腻写实而又充满想象活力。有关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的创作有很多,但《秦腔》同中求异,以伦俗写真情,平淡中见悲悯,寄托深远,笔力丰厚,足以代表中国小说又一次重要突破。”当记者电话采访贾平凹时,他在电话中表示,因为事先对于评奖过程一无所知,所以接到获奖通知后大有受宠若惊之感,他从没想过大陆以外的文学界人士会注意到《秦腔》。(霏翰摘编)
       ●茅盾纪念堂落户桐乡乌镇
       为纪念文学巨匠茅盾先生诞辰110周年,由中国作协、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作协、嘉兴市委宣传部和桐乡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茅盾诞辰11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茅盾先生的故乡桐乡乌镇举行。茅盾陵园、茅盾纪念堂落成仪式同时举行。茅盾陵园坐落在乌镇西栅灵水居内,通往陵墓的85级台阶象征着茅盾先生走过的85个春秋。纪念堂陈列展示了茅盾先生的遗物59件,图片近90余幅,作品以及相关书籍近1000册,均由亲人捐赠。据了解,此次纪念活动期间还举行了第八届“茅盾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李凤兰摘编)
       ●第三届老舍散文奖新鲜出炉
       “新人辈出”成为第三届老舍散文奖大奖赛的鲜明特色,10篇获奖作品,7篇出自文学新人之手。本届老舍散文奖大奖赛由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北京文学》杂志社和北京市宣武区文联联合举办。评委会由著名作家、评论家雷达、吴秉杰、白烨等以及读者代表卢民锋组成,他们按作品得票多少排名,共评出10篇获奖作品,分别是安然的《你的老去如此寂寞》、林彦的《荒丘》、张守仁的《感悟天坛》、李雪峰的《在民俗里蹲着的村庄》、崔道怡的《青春的未名湖》、金翠华的《世间最美丽的眼睛》、肖复兴的《忆秦娥》、李钢林的《扇嘴巴子的故事》、潘岳的《西风胡杨》和赵锋利的《走不远的文人》。(洪鸣摘编)
       ●第七届“新世纪”杯在银川颁奖
       由《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举办的第七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颁奖大会2006年8月21日—23日在塞上江南——银川隆重举行,一百余名获奖师生和组织单位代表参加了颁奖大会。颁奖大会由《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晓苏教授主持。大会第一项是全体起立聆听《黄河大合唱》乐曲,选择此曲是因为颁奖大会在黄河之边的银川举行,另外《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是我们华中师范大学的老校友。大会首先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党总支书记谭根稳同志致辞,接下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胡亚敏教授为特等奖获得者陈美莹同学颁奖,本刊常务副主编、诗人剑男即兴赋诗后宣读获得一等奖名单并颁奖,本刊副主编石在中宣读组织一千人以上的作文先进单位名单,本刊副主编左晓光宣读本届作文大赛特约专家评委名单。在获奖作文讲评时,胡亚敏教授首先对大赛作文题目做了分析后又对几篇获奖作文做了精彩的点评。在交流发言中,特等奖获得者陈美莹同学满怀喜悦地说参加作文比赛比获奖本身意义更大,希望更多的同学认识到作文大赛的真正意义。广东顺德市教研室主任冯毅、广东南海盐步中学校长朱志衡女士、青海大通县教研室教研员王文莲女士、湖北枣阳市教研室教研员徐道生先生等都在交流席上做了热情洋溢地发言。颁奖大会结束后,本刊还组织了与会者到著名作家张贤亮创办的西部影视城观光旅游。(黄碧斋摘编)
       ●《兄弟》剧本改编注重小说下半部
       2006年8月,由编剧李容修改的《兄弟》剧本已进入二稿修改,从已完成的第一稿来看,话剧版《兄弟》将与小说有着极大差别:李光头一开场就已成为富翁,坐在镀金马桶上百无聊赖,由此回忆起前半生。故事以小说的下半部为主,李光头和宋钢父母的部分将只作为片断一闪而过。此外,作为当下最流行的话题,韩剧、“超女”、“梦想中国”等都会在剧中出现。故事中李光头追求林红、林红嫁给宋钢、李光头结扎并致富、李光头宋钢兄弟反目将一一呈现于舞台上,而为了精简剧本,李光头创办服装厂失败、宋钢卖丰乳霜等情节被删剪了。此外,话剧剧本还在小说的基础上就一些细节作出了修改,比如将李光头少年时代偷看女人屁股的部分改成了偷看林红洗澡;李光头屡次揍刘作家揍出了“劳动人民本色”,改成了在宋钢的劝阻下最终罢手;“处美人大赛”成了“醋美人大赛”;“处美人大赛”三甲的各种不择手段也省略成选手贾红因长得像林红而直接获得冠军……编剧李荣对于剧本信心十足,他表示“我们是舞台剧,两个多小时中要把那么多东西放进去根本不可能。我认为剧本中几个点接得很好,我们把原著中一些经典的段落融入了剧本,还加入了韩剧等时尚元素,有花哨、夸张的成分,也有现实的成分,剧本的骨架出来后,我们都很有信心。”(后生摘编)
       ●路遥小说《人生》将被拍成电视剧
       作家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将被搬上荧屏。作家阎连科8月中旬透露,他正在着手将《人生》改编成30集电视剧。发表于1982年的《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曾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小说通过高中毕业回到家乡的青年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之间的爱情悲剧,深入思索了在城市化汹涌浪潮的冲击下,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作出人生选择的问题。1984年,《人生》被导演吴天明搬上银幕,这部由周里京主演的电影一经公映,就赢得了全国各地观众的热捧。影片因其浓郁的乡土气息而被看成是西部电影的奠基作品之一。此次《人生》被改编为电视剧,同样深受关注。担当编剧的作家阎连科表示,陕西作家路遥对其写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两人都生长在农村并以写农村题材的作品出名。他说,想把路遥笔下真实感人的农村故事,以电视剧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在看到城乡差异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农村青年对人生的执著追求以及为改变生活所经受的种种磨难。(洪鸣摘编)
       ●方方小说《桃花灿烂》绚烂开机
       一直备受关注的怀旧青春大戏《桃花灿烂》8月在淮南开机。主演王学兵、梁静、殷桃将共同步入那段无法忘却的蹉跎岁月,追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铭刻在一代人记忆深处的似水年华。《桃花灿烂》根据湖北省著名作家方方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讲述的是一个文革后期的浪漫爱情故事。小说发表之初便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诞生了一大批方方迷。电视剧《桃花灿烂》的剧本不是单纯迎合影视作品的需要,而是在加强视觉表现力的基础上原汁原味的保留了小说的精髓。方方表示对该小说搬上电视荧屏充满信心,非常期待该部作品的“灿烂”开播。导演方刚亮称自己读过剧本之后,便被深深地打动了。他很肯定地表示,这部戏不仅会很好看,还会如同文学作品一般,充满书卷气质和十分独特的“浪漫情怀”。主演王学兵、梁静、殷桃也纷纷表示,这部戏最吸引他们的,正是近在咫尺却又失之交臂的爱情,他们对那种想爱又始终爱不得的宿命深有感触。这种宿命并不是剧中主角陆粞、陈星、水香、朱亦文或某一个人的错,纵然是性格使他们一次又一次与爱擦肩而过,但他们那种骄傲而又脆弱的性格则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后生摘编)
       ●《柏杨品三国》叫板易中天
       近来,中国历史文化日益吸引当代读者的阅读兴趣。以一部《中国人史纲》畅销20余年、累计销售超过100万套的柏杨先生,8月中旬推出浓缩了他史学研究思想的《柏杨品三国》。作为一部全面解读三国历史政治运作与权力游戏的新作,《柏杨品三国》由中信出版社在“三国”大热的背景下出版面市,多少有些“叫板”易中天的意思。全书以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为蓝本,全部用白话文重写历史,解除现代人了解历史的阅读障碍。让最普通的大众能够无障碍阅读、了解中国历史,也是柏杨先生一生的心愿。该书选取了《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中三国时代的《第一个宦官时代》、《三国周郎赤壁》、《诸葛亮北伐挫败》等三部,加上《中国人史纲》、《柏杨曰》中的部分章节,辑选为《柏杨品三国》。(晓易摘编)
       
       ●《浮士德》成为德语世界最受欢迎的舞台剧
       据德国媒体报道,歌德的《浮士德》是2004年和2005年德语世界最受欢迎的舞台剧,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3国的28家剧院共演出了437场,观众接近15万人次。根据德语舞台协会公布的德国、奥地利和瑞士3国演出年鉴,在德语世界最受欢迎的歌剧则是莫扎特的《魔笛》,同期曾在这3个国家的45家剧院上演,观众达32万人次。2005年是德国诗人和剧作家席勒逝世200周年,3国演出了111种不同制作版本的席勒作品,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阴谋与爱情》。该剧被3国的25家剧院搬上了舞台。此外,歌剧《卡门》前年和去年曾在3国的22家剧院上演,普契尼和瓦格纳等名家的歌剧作品也深受德语世界观众欢迎。德国、奥地利和瑞士3国演出年鉴详细介绍了3国的400多家剧院前年和去年演出的3000多部剧作,反映了德语世界剧场的动向。(洪鸣摘编)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慢人》出中文版
       继《青春》、《等待野蛮人》等作品后,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最新作品《慢人》和自传体小说《男孩》的中文版,最近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其中《慢人》是库切获诺奖后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男孩》创作于1997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10岁至13岁时在南非的童年生活,展现了南非老派乡村生活的奇妙场景以及种族、宗教冲突的社会现实。在《慢人》中,库切把眼光投向了暮年,追问人究竟应该如何活着、家庭和爱对人类意味着什么、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等问题。《慢人》2005年出版后就获得布克奖提名。该书策划者之一、浙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曹洁认为,库切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但在一个简单的故事框架中纳入了具有传奇色彩的细节,还使它肩负起有重量的命题。(洪鸣摘编)
       ●大英图书馆高价购买柯尔律治手稿
       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奠基人之一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逝世150余年后,大英图书馆2006年8月购买了其家族保留的一批诗人生前的档案资料,其中包括此前不为世人所知的诗作手稿、他的私人信件及日记。有专家甚至表示,这些资料可谓是整个维多利亚时代的缩影。为了购买这350份手稿和29纸箱零散的文件,大英图书馆共支付了一笔可观的6位数的费用。图书馆历史手稿研究专家弗朗西斯.哈里斯说:“这些文件非常重要,每一份都能引发我们的研究兴趣。”她表示,要理顺这些文件并分类存档,得花费图书馆工作人员一年的时间。诗人的后代之所以卖这些宝贵的资料是因为他们要把寄放这些东西的老房子卖掉。柯尔律治家族居住在英国德文郡的奥特里圣玛丽镇,这是德文郡最古老的镇。1772年出生的柯尔律治从小开始写诗,而后成为大名鼎鼎的湖畔派诗人代表。从塞缪尔的侄子约翰.泰勒.柯尔律治(1790-1876)的信中还能看出塞缪尔和诗人威廉·华兹华斯非同一般的关系。华兹华斯也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他和柯尔律治共同开创了英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时代,在诗艺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华兹华斯与塞缪尔共同出版的《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后生摘编)
       ●爱因斯坦私人书信披露科学家情感世界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爱因斯坦档案馆8月正式对外公开了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大量私人书信。这些信件首度向公众展示了爱因斯坦的情感世界,使人们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婚恋生活能有所了解。这次被公开的信件共计3500页,是爱因斯坦在1912年至1955年间与他的第一任妻子、第二任妻子以及孩子们的往来信件,其中很多信件图文并茂、妙趣横生。这些信件使人们逐步认识了作为丈夫、情人和父亲的爱因斯坦。某些信件披露了爱因斯坦曾发生过的婚外恋情。爱因斯坦在信中坦率地与第二任妻子埃尔莎和继女玛戈讨论过他的女性朋友,并毫不讳言地表示一些女士曾对他展开过猛烈的追求攻势。在给家人的信中,爱因斯坦还描述了他在全球各地参加学术活动期间的种种生活琐事以及他的心情变化,甚至有时表露出对相对论的厌烦情绪。 此前,这些信件多年被封存在希伯来大学。根据玛戈的遗嘱,这些信件只有在她去世20年后方能公之于世。玛戈1986年7月去世,而今年正好是她去世后的第20周年。(洪鸣摘编)
       ●姚雪垠之子状告父亲生前故交
       因不满武汉江汉大学退休教授姜某发表的文章,认为有辱其父亲形象,著名作家姚雪垠之子姚海天将姜某及两家杂志社告上法庭。据悉,北京西城区法院已受理此案。据了解,姜某曾写了《也谈胡风“清算”姚雪垠的旧案》和《姚雪垠与毛泽东》的文章,并分别发表在《炎黄春秋》和《黄河》杂志上。姚海天诉称,前篇文章中写道:“上海解放前夕,姚雪垠卷进了一个地下市委接受上海的活动,后来这个地下市委被取缔了,盛怒之下的陈毅要处置姚雪垠,是夏衍出面说情……”尔后文中则写到,姚雪垠向他透露提前写《李自成》的原因时说:“就是领会了毛泽东的意思而去完成这一任务,以引起毛的注意……”而作为被告的姜教授表示,他与姚雪垠是故交,这两篇文章都是如实写作的,不存在捏造或编造的成分。(洪鸣摘编)
       ●易中天《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被指抄袭
       俗话说“人红是非多”。因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出色表现成为公众人物的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是在不久前的上海书展被一些学者批评易中天“治学不严谨”,8月又有网友在天涯论坛贴出一篇《易中天先生涉嫌剽窃》的帖子,直指易中天的旧作《中国的男人和女人》涉嫌剽窃闻一多、赵国华的著作理论。这篇发表于天涯论坛“传媒江湖”上的文章作者是名叫黄守愚的自由撰稿人,在《易中天先生涉嫌剽窃》这个帖子之前,他就曾多次在网上批驳易中天的学术研究,认为易中天的著作存有硬伤。而在发布的这个帖子中,黄守愚更是毫不客气,直指易中天在《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一书中关于“生殖崇拜”的观点抄袭:“系转手闻一多先生、赵国华先生、郭沫若先生,文章不标明证据来源,《后记》中也绝不提及此事。”在接受采访时,黄守愚说在《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中,易中天并没有标注出引用观点或行文的出处,而还在后记中声称这部分内容是他“用自己的眼光作了回顾和检讨”,即给读者造成这些观点是他原创的印象,因此构成了剽窃的事实。(后生摘编)
       ●池莉博客“关门谢客”
       “开博是一个天真的错误”,池莉宣布关闭自己在新浪上的博客,成为继白烨、徐坤之后关博的又一文学界人士。7月18日,池莉在网上发表了《在关闭博客之前给我读者的信》,写道“记得我的开博开卷语吗?我说:博客是工具,我当它是快递邮局、储存器和个人告示栏。几个月过去了,我发现博客并非如我所愿,我决定关闭。”这句“并非如我所愿”,耐人寻味,从池莉信中,不难发现,一个突出的问题在于部分网友杂乱无章,肆意宣泄的留言,“你不回,有人不高兴、有人哭、有人骂,像个疯人院……我是人,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于是,我就努力做着‘疯人院的院长’,安抚所有的情绪。但事实上,我的时间是不允许我这样去做的”。更有甚者,将博客当作窥探作家隐私的地方,池莉开博,最初主要的动机,是让作品在诞生后及时与喜欢的读者分享。“可是,后来我发现,许多光顾我博客的人,对我的作品并不了解,他们更想看我生活的流水账,似乎最好能爆爆猛料什么的。”池莉觉得之所以造成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在网络上可以匿名,不必承担责任。根据最新调查,中国现有网民已超过一亿,无论名人博客还是一般博客,都不可避免地成了个人释放情感,甚至随意哭闹的绝佳场所。谈起“全民博客热”现象,池莉表示,中国人对流行事物的盲目追捧,似乎已经成为民族性格中的一个方面。的确,从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到举国网民争相开博,再到徐静蕾的博客点击率跃居全球首位,这些热闹的现象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或许,池莉的话可以作出部分说明——“网络上一切都来得太直接,我消受不了”。(李凤兰摘编)
       ●毕飞宇认为纯粹的现实主义并不存在
       8月19日下午,作家毕飞宇在上海图书馆做了题为“平起平坐的傲慢——读《傲慢与偏见》”的演讲。毕飞宇由《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引发开去,谈到了他对小说艺术以及文学创作规律等问题的思考,精彩的演讲引起了观众的共鸣。毕飞宇表示,我们只要细加琢磨就会发现,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是不存在的,现实存在于重重的关系网中,而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源于我们对世界做出的判断。生活中并不存在纯抽象意义上的,没有经过加工和描述的事物。“尽管我们可以不认可现实主义的存在,但作为文学史上的一种称谓,显然有它的价值。”毕飞宇说,《傲慢与偏见》开启了现实主义创作的道路,之后这种创作手法被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达到了一个令后世望尘莫及的高峰,不仅如此,它还有效回应了当时启蒙主义的思潮,正是从这部小说开始,人的理性在文学写作上被得到了肯定,人听从自己理性的决断,而不是由上帝代替我们对世界做出判断,这样的启蒙即使放到现在也没有过时,这是这部小说至今仍在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毕飞宇认为,《傲慢与偏见》固然开启了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它另一方面的价值却很可能不在这点上,而在于它成了后世批评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经典范本。后起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尽管走上了不同的创作路数,却源于对现实主义一种反叛性的“继承”。毕飞宇表示,文学的发展就像一个摆钟,当种种五花八门的文学实验被推到了一个极端,随之而来的就是向“传统”的回归,“仔细阅读近年来发表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现实主义的暗潮涌动,联系到当前中国文学创作的状况,当年的先锋作家们不约而同选择从极端的文学实验中撤离,而在各自作品中表现出对传统写作路数的敬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晓易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