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原创天地]梦醒红楼
作者:廖若星辰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这几日看《红楼梦》,竟也欲罢不能,说来可笑,平日里,我对这四大名著是最不屑的,现在竟也有些入迷了。
       在细看《红楼梦》之前,曾在别处看过几篇评论的文章,大多是讨论钗黛二人的恩怨纠缠、曹翁和高鹗的文风文笔罢了。现在的人都爱说黛玉心胸狭窄,爱斤斤计较,也怪不得她不得人心;说宝钗温柔、贤惠,识大体,因此“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
       宝钗得此誉名,我不想多说什么。可众人对黛玉的评价,实在叫我恨不得为她“一大哭”,倘若曹翁有灵,只怕也会为黛玉辩解一番吧。
       话又说回来,这四大名著,就《红楼梦》我还中意些,其它“三大”我却没多少兴趣,《三国演义》大人常常让我看,说看了它“长智慧,变聪明”,我却想在这里说句不敬的话:“这些人无非都是为了权力,为了利益,攻于心计,精心算计,长什么智慧?就是让我们懂得如何利用别人,如何算计别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这样,我宁愿做一个痴人。”此话也许说得过分,但却是我心中所想。古往今来,大多数人都对《三国》大加赞赏,我虽不愿意合群,却又怕这些话大不敬,因此也不免落入俗套,而《水浒传》则是一大群山村莽夫因各种各样无奈的原因而被逼上梁山,这两本名著都太男性化,我没多大兴趣,但既有“名著”之名,我还是得把它们看完。而《西游记》则是太熟悉了,从小到大,几乎都是在那师徒四人的陪伴下走过的,九九八十一难几乎可以记熟,而当我长大了,不再幼稚时,再翻这《西游记》,还不禁为作者的丰富想象而感叹。这样说来,《红楼梦》对我来说颇有新意,因此看时不免用心一些,故感慨也颇多。
       话说当年女娲补天剩下一块顽石,这块顽石也受了天地精华,也有了灵性,被警幻仙子封为神瑛侍者此乃宝玉的前身,却说这种神瑛侍者看见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于是遂日以甘露灌溉。后来绛珠仙草脱了草木之胎,幻化成人形,她就是黛玉的前身。
       绛珠仙草受了神瑛侍者的雨露之惠,一心想酬报灌溉之德,说道:“他若下世为凡人,我也同去走一遭,把我这一生的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这段仙话便成了这“红楼梦”的序。
       “还泪”之说,感天动地,可这一生一世,却不容易。
       我早就知道,宝玉最后要的是宝钗,黛玉因病身亡,我却仍不甘心,固执地把《红楼梦》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想知道宝玉这个家伙到底对谁是真心!
       当我看到宝黛初会时,宝玉举手投足中透露出的幼稚和天真,我忍不住想笑,看到黛玉被怡红院的丫头欺负,独自一人到后山葬花,口中轻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我黯然神伤,看到宝玉在黛玉为他擦汗时,痴痴地说:“你放心。”他又把袭人错当黛玉,万分真情流露;“……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我百般欣慰;再看到宝玉因紫鹃的几句玩话:“林妹妹要回苏州了”就犯起了痴病,而病中的言行举止,更是让我忍俊不禁却又为两人的未来担忧,再后来,那些“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和“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却没有让我悲伤——那不是曹老先生的“辛酸泪”啊!那只是高鹗,这个为了自己利益而续写的人的“大作”!我真想告诉曹老先生:“你来看看这狗尾续貂之人!”
       且不说我对高鹗的不满,还是回到此文主题——宝黛二人上来。绛珠仙草决心用一生的眼泪去回报神瑛,她真是用心去做的。却想不到,身为凡胎的他们却彼此都动了真情,也导致了此后的恩怨纠缠。可怜黛玉,直到最后一刻仍是流着泪去的,这“一生”太惨;心痛黛玉,直到最后一刻仍是误会了宝玉的真心,她是带着对宝玉的恨走的,这“一生”太冤!可怜宝玉,对黛玉的无比期待,万分欣喜,最后盼来的却是调包后的宝钗,最后得知的却是黛玉的死讯,这“一生”太痴;心痛宝玉,他的一片真心却被周围“热心”的人们所破坏了,他在黛玉心中只是一个负心人而已,他的一片痴心不知能向谁倾诉。可怜这两个人,仙界修来的一世缘份到底灰飞烟灭了。看到此处,我脑中一片混乱,尽是宝黛之间融洽的画面,心中只有四个字:“阴差阳错”。
       本书中最有性格的两个女子:黛玉,宝钗,前面我还说众人都爱评说她俩,我却也不能免俗,因为一提到这两个奇女子,就不禁有颇多感慨。
       此书中的女子,几乎都是以悲剧收场,不过这倒也应了书中的两句话:“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不过说到这点,我又想到,这些悲剧又不是曹翁写的。唉,我都不知该如何评价了。
       人们大多说黛玉耍小性,心眼小,爱斤斤计较,其实这和她的生长环境也有联系:自小父母双亡,只身一人前往千里之外的姥姥家,但没想到投亲之处都是一个看似温暖家庭,实际上却是“只有两只石狮子干净的龌龊之地”,而真正疼爱她的,只有贾母、宝玉、紫娟,特别是宝玉和紫娟,无处不关心着她,无时不体谅着她。但毕竟是寄人篱下,其中辛酸之处无处可诉,只好暗自垂泪。
       黛玉时常当着众人的面讽刺某一人,世人认为这是她的“缺点”,我却认为不然。能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对别人的看法,正说明了她内心纯良。她没有心机,不会掩饰自己的想法,也不在乎自己可能会被众人指责、排斥。我想如果是凤姐,即使在心中把某个人骂得再不堪入耳,她也不会说出半个字,相反的,她还会把这个人大大地夸奖得天花乱坠,如果黛玉被称为“伶牙俐齿”,那凤姐只能算“笑里藏刀”,说得更甚,就是黛玉所说的“贫嘴贱舌”了。
       现在该说“晶莹雪”了,宝钗受到最多的评价是:有涵养,心胸宽广,为人随和。她这种性格恰好和黛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她处世十分高明,“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这也使她深得人心。宝钗对谁都是细心体谅关怀,连黛玉后来也和她亲如姐妹,赞她“难得多情如此”,能得到黛玉的称赞,真的是很不容易,可见宝钗的深得人心。
       其实宝钗也是一个颇有心机的人,不过她的心机都是在暗暗为他人着想:宝钗自己过生日时,想着贾母“爱吃甜烂之物”,就多做些这样的食物;看戏时,想着贾母爱听热闹戏,就点了一出热闹戏,让贾母十分开心;知道黛玉需要燕窝补身子又不好向管事的要,便从自家拿了几两送与她,她的这种“心机”让人不得不佩服,不得不赞叹她的处世周全。
       黛玉应该算是当时那个时代一个颇为叛逆的形象,她不做宝钗那样的大家闺秀,而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敢于张扬个性,不愿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虽然她最后也难逃封建礼教的厄运,冤死家中,但她已努力过、挣扎过,这样已值得;而宝钗则与叛逆的黛玉不同,她可以称作顺应的典范,她一心一意遵奉封建礼教,成为一个大家闺秀,颇有淑女风度,但她一样逃不过封建礼数的魔爪,最终被它吞噬。
       钗黛两人性恪上巨大的反差,成为决定她们各自命运的主要原因。宝玉喜欢谁是他自己的权利,但究竟选择谁当“宝二奶奶”却是长辈的权利,这个矛盾最终导致了三人的悲剧。我不知高鹗写此结局为何意,在此先不讨论。
       叹今生谁舍谁收,不知这两个女子的结局曹翁是怎样想的呢?可感可叹,可叹可悲!
       曾在杂志上看过一句话:“作家都偏爱悲剧,因为只有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别人看,才能产生震撼人心的美感。”当然,我无权干涉作者的意愿,但我却想劝一句:总要想想读者的感受吧。
       高鹗说不定就抱着那种思想,才把众女子的结果写得那么悲惨:元妃病逝,晴雯冤死,妙玉被劫,黛玉惨死,宝钗守寡……唉,高鹗,你误解了曹翁的本意啊。
       宝玉只对黛玉有心,黛玉也把宝玉视作唯一的知己,何况他们在仙界已有一段仙缘,绛珠草也立誓用“一生”回报。高鹗,你了解这“一生”的含义吗?你不认为自己误解了曹翁的本意吗?曹翁既然写了一段仙界的佳话,他不正暗喻着另一段尘世良缘吗?
       我对后四十回颇为不屑,却对前八十回钟爱有加,曹老先生把那么多人物写得鲜活如许,让人爱不释手,只遗憾不能一睹芳容,更了解他(她)们内心的纯真,真是如痴如醉,不忍释卷。
       当我看到黛玉气绝,宝钗出阁,而宝玉最后出家当了和尚,不禁冷笑了几声:“高鹗,你这时怎么如此恭顺?”曹翁写宝玉说了两次黛玉死了就做和尚的话,你就真这样写了?这倒是你唯一一处照曹翁“本意”写的吧。没有任何一个作家有资格对他人的著作续写,特别是在未经他人允许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思想,自以为是的续写实际上是一种对原著的亵渎。
       高鄂还对原著中好几处作了修改,这更是天大的笑话,我不禁为高鹗的自作聪明而替他可悲起来。可惜的是,这么多年来,大多数人都视后四十回为必读,连有些红学家也不能免俗,实在令人费解,让我真想为曹翁“一大哭”。
       曹翁的“十年辛酸泪”,真的不想再让它沾染上半点不净的颜色。
       廖若星辰,湖北襄樊四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