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艺杂谈]语文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钱吕明 曹伯高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问题的提出
       1999年,本人在《语文教学之友》第10期上发表了《关键是培养语文意识》,提出了“语文意识”这一崭新的命题。当时,这一命题虽说来自我对语文教学的有关思考与研究,但限于个人的研究水平,在论文中只是采用了类推和列举的方法.当时认为,语文意识至少包含朗读的标准意识,书写的规范意识,词汇、名句、常用典故、生活素材的积累意识,语言运用的通顺、简明、得体意识,语体意识,文体意识,阅读的评价、审美意识,信息辨别筛选意识等等,而咬文嚼字、推敲斟酌的语言意识,则是语文意识的核心.这一命题提出后,我未能将研究引向深入,但一直在关注专家学者对“语文意识”的意见.2003年,我注意到著名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在《语文学习》第5期上发表了《“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的论文.王先生从朱自清先生的有关论述中,引出“语文意识”这一概念,并定义为“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王先生的研究给我豁然开朗的感觉.此前我一直在苦苦思索自己的“语文意识”与传统的“读思结合”之“思”的区别,这时我意识到,两者在动脑子捉摸这一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关键是捉摸的对象有区别,前者捉摸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后者捉摸的是思想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义理”。对语文意识的有关研究与认识,是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相契合的。
       二、理论依据
       (一)哲学理论依据。毛泽东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学习语文的动力。
       (二)社会学理论依据。英国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在其《教育论》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教学的方法应是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三)心理学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2.顺应——同化理论。言语能力是一个由顺应到同化、由同化到顺应双线循环发展、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顺应指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有效吸纳,同化指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顺利包容。3.自觉掌握——直觉掌握理论。自觉掌握是学习的手段,直觉掌握是学习的目的。
       (四)教育学理论依据。1.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教育的四大目标之一是“学会学习”。2.叶圣陶先生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五)新课标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三、选题价值
       (一)培养语文意识的价值。
       1.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需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比什么都重要,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若处于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释疑、会心的心理状态,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必然会提高学习效益。
       2.因材施教、培养个性的需要。注重语文意识的培养,一是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思维品质的形成,二是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言语品质的形成。
       3.终身教育的需要。学生走向社会,仅仅是另一个学习阶段的开始,养成语文意识,可以强化“一辈子能够坚持的自学”(叶圣陶语)的意识。
       (二)语文意识培养策略的价值。
       1. 培养学生语文的良好习惯。
       2. 给语文教学提供抓手。
       四、“策略”预设
       (一)基本策略
       1.告诉学生语文学习是怎么回事。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是读、写、听、说,但并非只要读、写、听、说就是在学语文,只有那些富有挑战性的读、写、听、说才是在学语文。简言之,语文学习的就是靠语文意识不断广化、深化、美化、敏化语感的过程。
       2.在情感上与学生拉近距离。首先,主动走近学生;其次,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个性;第
       三,充满热情、富有激情地实施教学。
       3.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第一,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第二,强化“成功吸引”的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成功的感觉。
       4.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①喜欢阅读的习惯,②勤翻工具书的习惯,③勤于思考的习惯,④勤于积累的习惯,⑤乐于借鉴的习惯,等等。
       (二)特殊策略
       1.告诉学生阅读应该自觉关注什么。①自觉关注关键字词。②自觉关注特殊语序。③自觉关注重复出现的句子。④自觉关注标点符号。⑤自觉关注言语短路。⑥自觉关注闲笔。⑦自觉关注各种表现手法。⑧自觉关注含蓄语句、疑难语句,关注关联语、中心句,关注反语、幽默语句,关注思路、顺序、结构、风格,关注语体,关注视角变换……
       2.促使学生养成自觉关注的习惯。①所有课文,先学后教。以“自学”取代通常所谓“预习”的说法,要求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作圈画评点。②每周以《读本》为主,自选一篇文章,作比较详细的批注评点。③每天读一点文章,内容自选,在心中作评点。④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交流会、讨论会、阅读成果展览会。
       3.以教师的语文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首先,教师要言传身教,起示范作用。其次,
       要有相应的课型作保证。语文课上,有两个程序不能少,一是学生交流阅读收获,二是质疑讨论。第三,师生互动,相互启发,相互发挥。
       4.强化比较法的训练。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推敲、咀嚼、品味、欣赏,就得借助一定的方法,比较,就是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之一。对关注之点,通常可以采用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换一换、改一改的办法,在对比中加深印象,学习语言,敏化语感,丰厚底蕴。
       五、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2003.9-2004.1)准备阶段
       1.教师学习《关键是培养语文意识》、《“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等专题论文,重点讨论语文意识是什么,要不要培养语文意识、怎样培养语文意识等问题,统一认识。
       2.组织学生讨论,主题是:我是怎样学语文的。
       3. 讲座(对学生):什么是语文意识。
       4. 讲座(对学生):语文意识与阅读。
       5. 组织学生讨论:我现在打算怎样学语文。
       6. 研讨课:《胡同文化》。讨论:阅读课怎样启发、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7. 学期小结。
       第二阶段(2004.2-2005.1)实施阶段。
       1.学习《语文意识培养之我见》、《语文意识:通向语感的阶梯》等专题论文,讨论:如何把语文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2.研讨课:《荷塘月色》。研讨:①教师如何备课?②课前学生如何自学?③课上师生如何互动?
       3.课外阅读研讨:①阅读内容:统一规定还是自主选择?②怎样读,全面关注还是突出重点?③阅读量:多多益善还是质量兼顾?
       4.课外阅读交流:①展示评点优秀作业;②小组讨论交流:评点什么,怎样评点;③每小组推荐一两位同学大班交流。
       5.要求学生撰写语文意识培养阶段小结。
       6.学习专题论文《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讨论:①语文教学的关键是什么?②在培养学生语文意识过程中有哪些成绩与不足?
       7.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家谈。①课堂教学:让学生找到成功的感觉;②课外阅读: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③兴趣小组:让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自己喜爱的文学样式……
       8.研讨课:《道士塔》。讨论:理解与鉴赏。
       9.学习《四个一点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构想》,讨论:“四个一点”与语文意识。
       10.试验课:网上下载《天山景物记》。讨论:语文意识如何评价?
       第三阶段(2005.2-2005.6)
       1.研讨课:《药》或《项链》。讨论:小说的学习与语文意识。
       2.研讨课:《三块钱国币》。讨论:戏剧文学的学习与语文意识。
       3.教师总结。
       4.学生总结。
       5.回顾与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六、初步成果
       (一)理论成果
       1.语感是一种直觉,是对语言不假思索的瞬间理会,作为语言无意识的语感,既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既无法传授,也无从考查。
       2.迄今为止,许多一线教师总结出来的训练语感的方法,其实是训练语文意识的方法,无论是体会、研究,还是品味、揣摩,其实是在逐渐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进而逐渐内化为语文学习的习惯,达到优化语感的目的。语文意识,是通向语感的阶梯。
       3.在通常所谓的语文学习中,仅有语感的参与,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最多只能称之为语文活动。因为仅有语感的参与,充其量只有“量”的叠加,没有“质”的变化。只有语文意识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语文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一个学生的既有语感制约着他语文学习的起点,而在既有语感的基础上,语文意识的强弱是决定其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决定因素。
       4.随机的语文教学固然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但要高效率地培养语文意识,必须构建一个应用型的知识(广义)系统,凭借知识培养能力,形成语感。但真正的为母语教学所必需的知识是怎样的,学术界至今并没有系统探索,语文教学界并没有深刻论证,更没有考虑过如何进入教学程序。
       5.“四个一点”阅读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型的语文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住一点东西,思考一点东西,借鉴一点东西,创造一点东西。并逐渐内化为阅读的习惯和内在需求。记住一点东西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大体有三大系列,即言语系列、内容系列、知识系列。思考一点东西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有微观、中观、宏观之分。微观侧重语句,中观侧重语段,宏观侧重全篇。感知、理解、鉴赏、评价,其实都是一种思考。借鉴一点东西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有机的延伸。阅读过程的借鉴,更多的是模仿层面的实践活动,如字词仿用、句段仿写、整篇仿写等。创造一点东西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阅读过程的创造,更多的是一种联想或想象,置换或转换,质疑或补充。
       (二)经验教训
       1.兴趣比知识(广义的知识,包括通常所说的学习方法)更重要。语文意识的培养,不能停留在技能培训的层面;方法是过河的舟楫,飞翔的翅翼,一个对语文学习了无兴趣的学生,无论什么样的方法,都不能让他畅游语文的海洋,翱翔语文的太空。
       2.学习语文重要性的理论宣传,并不能直接导致学生主动、自觉、积极地学习语文,对于那些对语文已经没有兴趣的学生,一是要在语文活动中让他们体验到语文的重要,二是要不择手段地引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步改变他们学习语文的态度。
       3.语文意识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文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坚持不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自觉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示范者,还要相机点拨,启发诱导,更要反复督促、暗示、提醒学生,尤其要及时反馈,及时交流。
       4.语文意识的培养说到底是一个让学生明白关注什么、怎么关注的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文章学、文学的相关知识,涉及到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训练,涉及到现有的一些语文知识。在应用型的语文知识体系未构建之前,语文教师只能就自己的经验、就自己的学养、就自己的条件,为学生筛选出相关知识,并有机融合到平时的课堂教学及相关活动中去。
       5.现有的语文练习册对培养学生语文意识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加上学生课外能够用于读书的时间非常有限,因而必须大幅裁减现有与课文配套的练习,让学生有时间读一点书,尤其是读一点有质量的书。读书时是否具有语文意识,除了交流,便无从衡量,让学生作一点评点,使其语文意识得以物化,是一种促进的手段,也便于检查。
       (三)观测结果
       1.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习惯的学生,提高了约50个百分点,从原来的不足15%提高到现在的65%左右。原来多数学生读书时手上没有拿笔的习惯,即使向他们提出拿笔的要求,笔在他们手上也是一种摆设,现在多数学生一旦读书,便会习惯地做圈划评点。
       2.评点的质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最初的评点,大多局限于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理解,修辞格的使用,现在则不仅有理解,也有鉴赏、评价;不仅着眼于微观,也有了宏观的眼光;不仅有欣赏性的评点,也有质疑、批评性的评点。课堂交流阅读收获时,常有令人惊喜的阅读发现。
       3.在小组交流中,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自己提高了阅读能力与阅读水平。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文学审美能力有所提高,课外阅读的档次与质量也有所提升。有些学生反映,以前读文章往往一读而过,不假思索,现在能够对一些重点字词、语句进行揣摩,增强了对文字的敏感力,对有些精彩的文章能够反复阅读。不少同学表示,自己养成了每天读一点东西的习惯,增加了积累,增强了语感,增强了关注语言运用的自觉性,作文水平也有所提高。
       4.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的质量与主动发言的质量均有所提高。由于课前绝大多数学生自学了课文,作了评点,课堂交流也就言之有物,也容易引起争论,形成交锋。自学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点困惑,因而课上质疑也就提高了质量。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有了相机点拨的可能,也有了非预设教学的可能。
       钱吕明,男,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语文教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多家报刊发表教研文章100多篇,其中8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转载。在多家报刊发表各种文学作品200多篇(首)。曹伯高,江苏省兴化高级中学副校长,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