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课文研析]论《孔乙己》的叙事视角
作者:臧秉武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茅盾在谈到小说创作时曾把鲁迅称为创造小说新形式的先锋,的确,几乎鲁迅的每一篇小说,都是内容与形式、激情与理智完美统一的典范。单就小说的叙事角度来说,他就打破了传统小说那种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进行叙述的方式,更多地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为小说内容的体现提供了更好的视角。《孔乙己》在不到三千字的篇幅中,既描绘了主人公的活动环境,展示了孔乙己大半生的历程,刻画了人物鲜明的悲剧性格,同时又表现了周围人们对于主人公的冷漠态度,内容丰富而又主次分明,疏密合度,游刃有余,主要就在于作者独具匠心地安排了一个恰当地叙事角度——“我”——酒店的小伙计,无论是鲁镇的风土人情,还是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都是通过“我”的眼睛映现出来的,应该说这一选择是非常成功的,它的主要作用如下。
       1、便于展示作品深刻的主题。从总体来看,“看(吃)/被看(被吃)”模式是鲁迅小说的主要模式,深刻表现“看”与“被看”的双重悲剧是他小说的重要主题,《孔乙己》就是体现这种双重悲剧的经典之作。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愚弄与戕害,批判了精神麻木的群众对不幸者的冷漠态度。应该说,“看”与“被看”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孔乙己和众人的双重悲剧。在这个悲剧中,“被看者”和“看客”都深陷其中,无论是孔乙己还是酒客作为故事的叙述人,都不能准确、完全、客观地去反映现实。作者别出心裁地以酒店的小伙计充当叙述故事的角色,这样“我”就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同时观察与描写孔乙己的可悲可笑,看客的残酷与麻木,来展开“看”与“被看”的双重悲剧。而从小伙计自身来看,开始时的天真、同情也慢慢地被同化,先是“附和着笑”,后又冷酷地拒绝了孔乙己教自己识字的好意,他也成为看客中的一位。这种被同化的悲剧过程,无疑又使小说的主题更有深度,更增强了作品的凝重感。
       2、便于更好地塑造人物的悲剧性格。把人物塑造的鲜明、生动,这是小说创作的主要任务。除了语言、动作、细节、场面描写之外,作者选取以小伙计作为叙述人,也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对孔乙己的形象起着衬托作用。小伙计地位低下,平时连笑的资格也没有,只有孔乙己到店时他才附和着笑几声,连微贱的小伙计都可以随意取笑,这就更加衬托出孔乙己地位的低下了。同时,他通过观察还认识到:“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一个仅仅十二岁的“小伙计”都能看出这点,那么孔乙己被当作“玩物”的待遇以及他所遭受的世人的冷漠,不是已经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了吗?此外,在孔乙己永远从酒店消失之后,人们也就将他忘却了,唯一记挂着他的只有这个小伙计,通过他的“有情”,强烈地反衬出整个社会的“无情”。
       3、使作品结构的安排严谨完整。在小说中,作者用精炼的笔墨概括了孔乙己悲剧的一生,但作者不是围绕着某一中心事件来展开对孔乙己活动的描写,而是围绕着孔乙己性格的发展,采取截取横断面的方法,选取不同时间、地点的典型情节来表现人物,构成全篇。这种结构,在表现时间和空间方面有极大的自由,可以将作品的触角伸展到广阔的生活领域,从而使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画面既广且深。但由于没有单一的情节线索,也会使故事的情节结构不完整,会使各个画面散而不整。而小伙计就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正是通过小伙计使小说中许多不同时间、地点发生的事件(如何家对孔乙己的吊打、丁举人将孔乙己打折腿等)连在一起,通过“我”的观察和介绍而逐一展开。小说中散漫的、断断续续的生活画面,在“我”的牵引和组接之下,组成了有头有尾的情节体系,从而使得人物性格的发展脉络清晰,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大大地满足了小说情节发展和整体结构安排地要求。
       臧秉武,山东泰山学院教育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