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章写法]写作话题作文应把握构与谋
作者:杜先宁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话题作文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于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写作训练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如何指导学生写话题作文呢?笔者认为应引导学生在构字上下功夫,在谋字上做文章。重点应抓住以下三点:
       第一,构思谋篇。构思是指制作文章的构想,是动笔之前对作文的总体设计。谋篇指对文章蓝图的策划。构思谋篇中首先要求开拓明晰的思路,理清思路的条理,记叙文的线索要清楚,理论性文章的脉络要清晰。其次要求开头结尾有魅力,层次段落要清楚,主次详略必分明、过渡照应须严密。
       如何构思?本人认为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选择文体。选择文体是构思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文体选择恰当,才能更好地表达内容,因为文体是受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材料特点所制约的,因而不能随心所欲,任意为之。
       选择文体要从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特点出发,因“材”定体。例如,就“意”而言,政治见解的发表,宜用议论文体。就“情”而言,情感意绪的抒发宜用诗或散文文体。就“材”而言,生活中的小感触,只能写通讯、报告文学,科学研究中的新发现或新观点,宜写成论文。介绍事物的特征、性质、功能宜用说明文体,由此可知,各种材料都对文体有一种自然的适应性、选择性。
       二、梳理思路。文章的主题确定后,写作构思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开拓明晰的思路,使之具有条理性、逻辑性。理清思路的条理主要抓住二点:即理清思路的条理和理清线索和脉络。如何理清思路呢?
       1、讲求顺序。任何事物、事理都具有各自发展变化的顺序和规律。如:时间顺序(早晚、春夏秋冬);空间顺序(上下左右、东西南北);年龄顺序(从小到大,从少、青年、壮年到老年);事件顺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耕作顺序(耕地、播种、管理、收获),因此,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就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身特点,要讲求科学顺序,在引导学生构思谋篇中,一定要有条理,有次序地开展思维活动。只有这样,思路才能清楚,层次才能井然。
       2、梳理捆扎。在写作构思过程中,许多跟表达主题有关的内容材料常常会同时涌现在作者头脑里,这就要求作者针对这些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根据它们的性质和特点分门别类加以区分、梳理和捆扎。这样写起文章来才会有条不紊。
       3、注重逻辑。在分析、认识客观事物时,不仅要分步骤、讲顺序、善于区分、梳理和捆扎各种材料,更重要的是要在思维活动中注意逻辑关系,使思维活动的进展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如果写作中只注意材料的铺陈顺序,不注重思路的逻辑性,文章的各部分内容就不能联结成一个具有严密整体的逻辑顺序,就会出现“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之类的毛病。
       如何理清线索和脉络呢?
       就记叙文而言,常常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所谓“线索”就是穿结文章全部材料、推动内容发展的“纽带”,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结构文章,组织材料的一种艺术手段,它可以把一些彼此相关的人物、事件、场面、环境、细节等联结起来,组织成完整的故事或情节,并把情节因素和非情节因素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记叙文线索的设计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以“人”为线索,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里的“我”;以“物”为线索,如莫泊桑小说《项链》里的“项链”;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红楼梦》的中心线索是宝黛爱情的悲剧。此外还有以“文眼”为线索和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的。
       理论文章的脉络要清晰。所谓“脉络”,就是作者在议论说理的过程中思想运行的“轨迹”,或者说是文章各部分之间形成的一种逻辑序列,只有脉络清晰,论文才显得有条理,议论说理才具有较强的力量。
       三、安排结构。在设计文章的结构时,既要顾及结构的内容,又要讲究结构的技巧。具体讲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开关结尾要有魅力。开头归纳起来有两种类型。一是开门见山。即一开头就接触文章的中心内容,言简笔快。二是“曲径通幽”。即由远及近,使读者不知不觉地进入作品的思想境界,或自然而然地被文章的思想观点所吸引。结尾的写法常见有两类:一是总结全文,加强总的观点,点明题旨。二是深刻含蓄,出人意料,使人回味无穷。
       2、层次段落要清晰。层次指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又称意义段或部分。段落是构成篇章的基本单位,人们习惯称它为自然段。
       记叙性文体的层次安排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为序划分层次;(2)以时间推移和空间变换为序划分层次;(3)以事件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为序划分层次;(4)以作者认识的发展、感情的变化为序来安排层次。
       理论性文章的层次划分,大致有如下几种:(1)总分总式。就整体而言,一篇理论性文章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总”。即绪论,又称引证(提出问题,确立中心论点)、本论(分析论述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即对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三个层次。(2)就本论部分说,又有“并列式”、“递进式”两种。
       说明性文章的层次安排主要有以下几种:(1)介绍事物构造和形态的说明文,一般是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左到右,或从外到内,或从近到远,或从部分到整体。(2)介绍事物发展变化或产生过程的说明文,一般按事物变化的先后顺序或操作过程进行说明。
       3、主次详略要分明。要根据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认真确立内容材料的主次和详略,这既是一个选材的问题,同时也是篇章结构的布局问题。
       4、过渡照应要严密。需要安排过渡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四种:(1)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2)从一件事转述到另一件事;(3)由倒叙转入顺叙;(4)时间、空间跨度较大之处等。过渡的方式是:转折较大的情况用过渡段,转折不大的情况用过渡句或过渡词语。文章照应的情况有:(1)前后文内容的照应;(2)开头与结尾照应;(3)行文与标题照应。
       文章中的过渡和照应用得恰当和巧妙,文章就会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第二,构围谋度。构围指对写作范围的控制。谋度指对写作角度的把握。在写作中若脱离构围谋度的原则,其结果必然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学生在构思和写作中,如果不缩小范围,不选择好最佳角度,写作定会失败。选择出最佳角度,实际上也就相对缩小了写作范围,只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集中笔力加以突破,这样文章就会凸显出“以小见大”的效果。
       上述所讲的缩小范围、选择角度,就是作者观察的“立足点”,就是作者开掘主题的“喷火口”,从一定意义上讲,缩小写作范围,选择最佳角度是构思过程中提炼主题的一种方法。
       下面重点谈谈最佳角度的选择问题。最佳角度的选择可按下列步骤:
       一、找出几种不同角度,一个事物总有它不同的侧面,一个题目或一个写作对象也必然有侧面,所以要进行全方位观察,从不同角度来开掘主题。然后,将不同角度表现的不同主题一一排列出来。如要反映广东省开凿青年运河这一工程,角度就可能会找到不少。
       (一)从运河工程浩大的角度来看,可表现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主题;
       (二)从运河完工后的作用这一角度来看,可表现造福人民的主题;
       (三)从开凿过程中动人的事迹来看,可歌颂我国人民的革命战斗精神;
       ……
       这样罗列出众多的角度,为选择最佳角度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比较筛选,择优而用。不同角度找出来了,就可进一步比较,筛选出“最佳角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结构等方面的构思。
       比较角度“不佳”、“最佳”的原则,选择的标准,主要有二条:(一)新颖,所谓新颖,就是这角度能反映出“人人笔下俱无”的崭新、独到的主题来,从上面的“青年运河”为例,秦牧同志就放弃了别人用的上述角度,而另外精选了一个新角度,从运河之源鹤地水库旁展览馆陈列的工具——一件件变了形的尺把长的锄头只剩下两寸,鹤嘴锄成了蜡嘴鸟锄等——出发,去表现别人没有写过的主题——共产主义的劳动风格。题为《古董》,很有新意,颇为别致。(二)深刻,最佳的角度能表现出深刻的主题。如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选择了一堂法语课作表现角度,反映出重大而又深刻的主题,这角度就是“最佳角度”。
       综上所述,构围谋度的基本要点有三:一是要缩小写作范围;二是要选择最佳角度;三是要把文章写细、写精、写深、写透。做到了这三点,写作定会成功。
       第三,构异谋新。构异指避免雷同,另辟奇境。谋新指写作创新。构异思维有四大特点:一是违众性。它对现成的结论,不迷信、不盲从;不唯上,不唯书,也不唯众,而是以新的视角重新加以思考、分析,找出其缺陷与不足,并加以扬弃。二是开拓性。它勇于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势的负效应,想别人之未想,求别人之未求,言别人之未言,标新立异,开拓创新。三是多维性。它从多方面去认识对象,既可以是过去的,又可以是现在的,甚至是将来的,既可以是已知的,也可以是未知的,既可以是错误的,也可以是正确的;既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既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既可以是顺向的,也可以是逆向的。它采用的方法是双向的:一是辐射式,由里向外的“面”的扩散,二是辐辏式,由外向里的“点”的“聚焦”。四是探索性。它在多种可能性中摸索、试探,并在多次反复中,对事物的各方面加以考察。
       针对构异思维的特点,以标新立异为目标,走出旧迹俗圈,进行习作的构思和行文。文章定会新而生辉,深而动情。今年沪上春考作文的话题是“声音”,许多考生写的都是父母、老师教育的声音,内容枯燥且雷同,但一位考生他另择选项选取的声音是时不时从校园上空掠过的飞机轰鸣声。——春风得意时,她觉得那轰鸣声似起程的号角,未来一片光明;而心绪低落时,则幻想自己能在那架飞机上,飞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他还想到每架飞机上那正在或将会发生或哀伤或曲折或感人的故事……这样写她感到意犹未尽,于是又想到了两点:1、生活就像一段旅程,一旦起航便无法后退,即使穿云破雾,也要勇往直前。2、在地上看,空中的飞机不过是一掠而过的一个小点,生活也是如此,许多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东西,在旁人看来,也不过是很快就会过去的“一点”而已,所以得意时不忘乎所以,而失意时则应百折不挠。增加了这两点,由飞机的轰鸣声,而引发的哲学感悟,文章的内容无疑就更上一层楼了。
       总之,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独辟蹊径”,也就是要求我们在立意上要有特色的感悟,不人云亦云;选材上要有独到的风光,不陈题旧话;构思上要独具匠心,不四平八稳,波澜不惊;语气上要有独到的魅力,不平铺直叙泛泛而谈。这样文章就会步入新天地,跨上新台阶。
       杜先宁,女,湖北宜昌教育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