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章写法]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作者:李 平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作文是一种“精神”的个性创造,它应是学生心智的反映,是人格内涵的体现,是学生内心情感的冲动,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生命“物化”。一句话,作文应是学生精神家园一种有生命的、鲜活的、真实的灵奇建构。而实际上,不少学生的作文已变成了与个性生命、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失去了感人的力量,失去了亲切自然的魅力,很多学生的作文,仅是“生活的复印件”,写作的过程压根就没有惊叹、沮丧和战栗之类的情感因素生成并从心底泛开。如此以来,写作主体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一个个真诚的“我”的灵魂,难以在作文中映现。
       反观课堂作文教学,长期以来,模式化倾向非常严重。教师喜欢教方法,说白了,就是教给学生作文的套路。更多的时候,教师乐于在审题、立意、构思、技巧等方面去导引,而不考虑学生的真实情感,漠视生命主体的个性差异。这样学生“套出来”的作文如枯枝败叶一般,毫无生气,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篇篇溢满矫情,主题圣化的“套子文”,叹息无奈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作文历练的实质是什么?笔者认为,作文教学的实质根本在于——求真、求诚。正如叶圣陶所说:“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呢?
       1、根本——回归生活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社会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青少年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在他们的视野中,每一次的日升日落都是新的,每一声蝉叫鸟鸣都是美的,每结识一个新面孔,都可能成为朋友。这一切使他们感动,要变成文字,就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俄国作家冈察洛夫说:“我写的只是我所体验、思索、感受、详细看过和知道的”,这“详细看过”就是观察。观察就是扩大视野,解决题材来源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想办法为学生创造一切机会,寻求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到生活中去,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总是让学生走向社会,通过亲自参加社会实践而丰富生活体验,然后回来写作,使学生走出了无病呻吟的怪圈,他们的笔下自然就会浸润关心社会,关注人生的充实内容。
       其次,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一篇为人称道的好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的感情。大多数写作,主要是心灵受到了某种情感的冲击,失去亲密的朋友,遭到突然的打击,苦苦等待的成功,得到了最为渴望的回报。高兴、激动、愤怒、悲伤等等感情就会自然流于笔端。像这样“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学生作文的时候,应该尽量让他们挖掘、捕捉动情的一瞬间。人类的感情多种多样,不论高下,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就可以如实表现。
       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问题。客观世界纷繁复杂,人们往往被事物的表面现象用迷惑,这就需要去伪存真,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只有深刻地认识,周密地思考才能全面准确地作出判断,十几岁的学生世界观尚未成熟,对事物的分析必然有天真、稚嫩的一面,但事物的答案是多元的,就是这天真、稚嫩使事物充满了色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套学生的思维模式,不能用现有的道德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对观察到的事物从多角度去分析,然后加以组合,加工,提炼出富有价值的主题,写出的东西也就有了新鲜感,真实感。
       2、策略——自由表达
       命题的自由。于漪老师说过:“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它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兴趣的激发,他们会运用学到的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把知识连成事,扩成篇,化知识为能力。”所以,教师要尽量把准当代学生思想的脉搏,捕捉到他们的喜怒哀乐,“钻到学生心里出题”,让他们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或者干脆采取题目征集、师生共创等方式。命题应多出给范围、给材料,给文体等限制中有开放和开放中有限制的题目,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之建立起写作的“兴奋灶”,从而愉快地去写作。
       写作精神的自由。作为教师,培养学生说真话,最重要的一点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上帝创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每个人都是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文中也要体现出这种独特性来。学生要以坦诚地抒写自己为创作原则,做真诚之人,写真诚之文。真实地写出人生的痛苦和坎坷,写出心路历程的喜悦和欢乐,这是作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对学生作文中积极昂扬的情绪要肯定和褒扬,对那些稚嫩的、偏激的甚至灰色的思想,也要予以理解和关心。每个人的每一天并不都是鲜花和阳光,每个人的成长也并不都是风调雨顺,每个人的内心更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文无定法,作文无“禁区”,不要试图去束缚无忌的童言,无须在写作技巧上做过多的指点。
       写作形式的自由。文章的内容决定文章的形式,内容的自由,就使得形式呈多元性,但这里所说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文章本身。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布置正常的作文外,可以布置学生写一些日记或周记、读书心得、名著赏析、影视评论等。另外诸如情景作文、一材多体作文等等。教师命题时,尽可能考虑到体裁是否受到限制,让学生尽可能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文体。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也使学生写出的文章具有了新意。
       不限时空、题目、形式、内容,自然能让学生在高涨的写作心境中自由驰骋,让一个鲜活的“我”在字里行间跳动,让心灵如张开的羽翼自由翱翔。但必须郑重指出的是:自由必须在尊重作文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发展,防止出现诸如思维求异却不合文意,大胆想象却不着边际,语言独到却佶屈聱牙的现象,否则就有矫枉过正之嫌。
       3、起点——广泛阅读
       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批判地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尤其是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扩大知识积累,形成一定的底蕴,“打下精神的底子”,这对学生的写作乃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积累事关基础,它能孕育写作思想,提高学生认识能力。
       名著导读。当我们一味指责学生作文矫情、空洞时,可曾想过,我们有没有为学生创造接近名著、了解名著的机会。因此,教师应采用系列讲座的形式,向学生分别推荐、介绍若干部经典著作。介绍一部作品大致应包括该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作品价值、内容梗概和作品影响。最好推荐一些关于该作品的评论文章。讲座的具体形式不拘一格,可讲述可演示。对作品的介绍和评述力争客观,不失偏见,以免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尽量用启发性的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开办名著导读讲座,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并为之指点阅读门径。
       时文选萃。作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中学生,应该尽可能地多读一些反映现实社会,表现当今世界的书。而这些书的推荐和介绍,就责无旁贷地应落在教师的肩上。因此,教师要广泛涉猎,及时了解或阅读最新出版的有关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另外,向学生推荐《读者》、《青年文摘》、《散文》、《读写天地》、《中学生阅读》、《未来作家》、《萌芽》、《中国校园文学》等优秀报刊杂志。通过时文选读,提升人生境界,强化人文精神,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
       阅读沙龙。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阅读过程就是主客体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每个人必须产生与他人不同的阅读体验,而读者在特定环境中常有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愿望。我们有必要经常性地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因此,教师应该定期举办“阅读沙龙”,按班级,按年级,按校级等不同层次组织,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畅谈读书的体会,让情感自由碰撞,让心灵直接对话,组织者要善于释疑点拨,巧于曲问激励,不断点燃学生的自信引线,叩击学生的心灵门户。学生戏称“阅读沙龙”是“精神大会餐”,在这里学生们在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理解,同时,精神得到提升,思维得到发展,语言得到演练。
       总之,要克服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开创作文教学的崭新局面,作文教学必须在“求诚”上下功夫。一切从生活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顺应他们的心理,让他们写真话抒真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应当成为我们作文教学“求诚”的至理名言。
       李平,江苏连云港市振云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