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困惑
作者:王章材 陈家海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困惑一:课堂互动不够。
       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确实让学生耳目一新、热情高涨。但是,在课堂上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只是少部分个性张扬、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还有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而且,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越来越严重。
       实践中,我作了如下探索:一是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设置相关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二是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学习习惯。三是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没有太大价值或者个性化太强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对于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困惑二:课堂教法贫乏。
       平时在深入课堂的活动中,总感觉到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乏味,“传统”味道比较浓,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得不到很好的落实。究其原因有三点:一是教师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老方法拿来就用。二是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三是教师自身素质有限,不能适应新教材的需要。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根据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让“学”先行一步的教学模式强行实施。其目的是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进而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能力。
       一是课始自学、探讨。开始上课时,教师提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问题,首先让学生独立自学,利用10—1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学本节课的新知,然后分组交流讨论,6-8个学生为一个小组,在小组内每个学生都汇报自己的发现与收获,并对此进行认真的讨论,“兵教兵”,会的教不会的,教师巡回指导。
       二是课中诱导、释疑。学生自主发现的知识,一般来说还不够系统,不够准确,认识上也还可能比较模糊,甚至还有误解。所以,教师有针对性的诱导、释疑。这一教学环节教师主要是诱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知识进行系统,进行整理、归纳和说理;诱导学生对表达不准确的知识点进行更正;诱导学生对新的概念、新的教学术语等进行猜想、领悟或自学、释疑;诱导学生对误解进行纠正。使学生在“山重水覆疑无路”时,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三是课内练习、内化。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首先做双基练习题,再完成教师设计的不同梯度的发散性习题。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活动推向高潮,实现学生认识上的飞跃,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
       四是课尾总结、孕伏。快下课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总结出新知识的定义、法则、公式、规律、特征等本质属性,使学生对新授知识的认识进一步上升成理性认识。孕伏是指教师在下课时布置与以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孕伏思考题,让学生在课余或家中去探求、去思考。
       困惑三:课堂浮躁表浅。
       不可否认,课改下的课堂气氛的确要比过去活跃的多,各种活动层出不穷。但学生缺乏深入的思考,对问题的解决往往浮于表面,合作学习有形式无实质。有些问题可能只是少数学生明白了,而教师却被表面的繁荣,表层的热闹所迷惑,错误地估计了学情,以为全班大多数学生都清楚了,于是急忙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学会等待,在等待中适时引导、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避免表面热闹与“滑过”现象的发生。如何学会等待,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好等待的“度”,以避免教学时间的浪费。教师可以通过询问、观察学生的表情、问卷调查、测验等途径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是否可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若不能马上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再次进行耐心的等待,通过设疑、巡回指导、兵教兵、一帮一等教学活动,直到学生都满意为止,方可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既有成绩,也存在不少困惑,我坚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将迎来一个百花竞艳的春天。
       王章材,男,教师,现居湖北襄樊;陈家海,男,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