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作者:毛 越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应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要义。传统教育崇尚“师道尊严”。教师是知识、真理的化身,是权威的象征,学生对教师存在着崇拜敬畏的心理,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这样的师生关系导致学生盲目地相信依附教师,唯教师是从,死记硬背老师给的标准答案,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更不用说和老师争论了。如果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缺乏生机和乐趣、缺乏对好奇心的激发;如果学生没有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只有被动、服从、接受;如果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主体意识被淹没、主动精神被扼杀,那样,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就只能是句空话。
       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放弃灌输、支配、操纵,摒弃“棍棒”“呵斥”,代之以启发诱导、尊重信任、鼓励支持、关怀帮助。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确立,主体意识才能唤醒,主动精神才能得到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才能水到渠成。
       二、优选教学法。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应用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方法,是众多教法中的最重要的两种。
       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并不是说在课堂上搞一些“是不是”、“怎么样”等一般化、概念化的提问,而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和精华。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就要本着内容形式总的辩证统一原则组织设计问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作者怎样运用恰当的形式表现深刻的内容,从而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使课堂教学由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转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交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培养创新思维。这样就对教材的处理应有所突破。学生讨论以什么为依据?课文是例子,要充分珍惜例子的价值,充分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资源。例如,《第二次考试》一课,导读词提示课文中心思想:歌颂陈伊玲是一位富有才华、品德高尚的女青年,苏教授是一位眼识才的好“伯乐”。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中心思想上启动新思维,先求异,后求同。一是从苏教授身上得到启发;只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避免工作中的失误;二是从陈伊玲身上得到启发;坚持实事求是,不要过分谦虚,以免坐失良机。有问题设计上也应当有所突破。有问才有思,有思才有议。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思考的质量和讨论的质量。设计问题要少而精,一般原则是:体现教材本质性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沟通教材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推动教学的展开。
       三、在作文指导中培养创新精神。训练学生在选材中创新。选材最忌选用别人用滥的材料。如写《妈妈的爱》,描写母亲的慈爱,所选的材料是很多同学都写过的,当然就流于平庸,缺乏新意。父母之爱有很多可以写的内容,比如严厉之爱、偏爱、宠爱、溺爱等等。如果选择其中某一种大家不常写的内容来写,就会避免雷同,产生出新意。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仅仅要注意以上三个环节,还应落实到语文教学中的其他各个环节。
       毛越,男,江西峡江县沙坊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