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作者:蔡星灿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2004年10月份的一份《光明日报》上曾刊载了一则教育报道,该报道指出:据调查,语文已经成为让学生厌倦的几门课程之一。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什么学生会厌倦语文呢?我认为关键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没有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语文教师在课改面前很困惑,找不到方向,学生在语文课程面前无所适从,从而厌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呢,问题教学是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本文将粗略地谈一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善于提问。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一般具有三个要素:①存在问题。对个体来说存在疑问,存在未知的事物、理论、方式、方法等;②有想解决问题的动机。感知问题的个体的思维因问题而激活,希望解决这个问题;③存在困境,不知如何解决。但经过努力,可能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作用,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和处理教材。硬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培养问题意识。学生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起主体作用,他们通过个体的努力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
       1、利用阅读形成问题情境
       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优秀的阅读材料,要充分利用好这个资源,我们要教给学生感知教材内容的方法,学会阅读,由面到点,再由点到面,明确主次关系,具有层次感,培养学生的多面思维,范围不仅限于课内,包括不理解的字、词、句及对文章有异议的问题,还可鼓励涉及课外的问题。
       2、利用课文中的矛盾形成问题情境
       我们的语文教材,很多作品中作者都有意无意地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矛盾的句子,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矛盾,形成问题情境。
       ①词语意义矛盾
       例: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希望本无所谓有,本无所谓无。(鲁迅《故乡》)
       以上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前后矛盾,显而易见。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材料,形成问题情境,让学生于矛盾处生疑,从而提出问题,发掘矛盾背后的深层内涵。
       ②前后逻辑矛盾
       例: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无福消受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一个傻瓜……一个圣人。(屠格涅夫《门槛》)
       像这样前后逻辑矛盾的句子,当我们把它摆在学生面前时,我们的学生很容易在矛盾之处问出一个为什么,进而探究原因。
       ③与现实生活矛盾
       例: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徐志摩《再别康桥》)
       《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嫒女……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朱自清《荷塘月色》)
       太阳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了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这四个黯淡的金字。(鲁迅《药》)
       “笙箫”“悄悄”?“夏虫”“沉默”?“夏始春余,叶嫩花初”去采莲?“金字”在太阳照射下显得“黯淡”?这一系列与现实生活的矛盾立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作者弄错了吗?应该不是,那么,为什么这样写呢?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原因是什么呢?……至此,问题已经提出,就只需要解决问题了。
       3、用新颖形式形成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采用一成不变的模式,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以至厌倦,如果我们能够利用一些新颖的形式来形成问题情境,那么,效果会好得多。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制作动画,模拟情景等来形成问题情境,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创新教学过程来形成问题情境,如板书等。
       4、制造争辩形成问题情境
       在上课时有时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争辩性的话题来形成问题情境,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要求学生讨论了一个问题:《再别康桥》到底是离别诗还是爱情诗?(当代有一些学者认为它是爱情诗),学生很快便分成了两派,而且互不相让,一节课完了,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课后,大家都通过各种手段获取论据,力图在争辩中获胜,不管结论如何,教学的目的已达到。
       在讲授《项链》时,我提出了“假设项链没有丢,那从此以后玛蒂尔德的生活会变得怎样”的问题,在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要求学生讨论了“假如别里科夫生活在当代社会,他的结局会怎样”的话题,都引起了学生的争辩,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师生换位形成问题情境。
       为了诱发学生提问,我们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假设他是老师在讲授这个内容时,会给学生提出哪些问题,又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提出一些问题,有的甚至是很有价值的问题,并能进行初步的有效的解答。
       我们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提问,但不能使他们仅仅停留在敢于提问的层面上,我们的真正目的是使学生善于提问,提出有价值、有深度、值得研究的问题。
       首先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为此我们要改变学生的三种不良倾向:①唯书是从,书本是多少权威和学者经验和体悟的结晶,我只有接受的份,没有质疑的资格;②从众心理,随大流肯定没错,提问是出风头的表现;③老师讲的都是对的,无需怀疑。我们要培养我是质疑主体的意识,只有这样,质疑精神才能在学生头脑里生根发芽。
       其次要教给提问的方法
       ①发散思维法。《孙子兵法·势篇》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我们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方法,发前人所未发,想前人所未想,学会从侧面、反面、多面发散,寻求有价值的问题。
       ②联系生活法。现实生活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我们可以把教材内容植于现实生活之中,使之与现实生活比照,从而发现问题。
       ③比较法:对于同一知识点,我们可以纵向比较。对于同一文体,我们可以横向比较,对于同一类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纵横比较,如孔乙己、闰土、祥林嫂的比较,如严监生、葛朗台、泼留希金等人物形象的比较,从比较中思考、从思考中发问。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核心内容,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只要我们多思多想多实践,我们就一定能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学生也就不会再厌倦语文了。
       蔡星灿,男,广东肇庆市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