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浅论儿童的古文经典教育
作者:霍生玉 丁雅鹤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关于对儿童进行古文经典教育的两种声音
       儿童读经运动的创始人、推动者是台湾台中师范学院语文教育系的王财贵教授。1994年,王教授开始正式向台湾社会推广儿童读经[1]。经他的推动,台湾读经儿童很快由最初1000人发展到2000年的100万人。1995年,赵朴初、冰心、曹禺等九位政协委员也联合提案,呼吁尽快建立“幼年古典学校”。1998年,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并在各地建立试点学校。至2002年初,大陆读经儿童即达百万之众,目前已达300万以上,仅北京市就有200万12岁以下的儿童接受了读经教育[2]。就在全国上下儿童古文经典教育热逐年升温之时,目前教育界对此却是莫衷一是,出现了两种声音:
       1、积极响应,大力推广
       目前,有许多著名学者都持此观点,如科学家杨振宁,文学家季羡林、余秋雨、金庸等。他们认为,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而古文经典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智识”的结晶。对儿童进行古文经典教育就像是在孩子的心里撒下文化的种子,必然使之终身受益。并且,儿童是能够轻松愉快地诵读古文经典的。所以,儿童读经理应大力推广。
       2、提出质疑,认为没有必要
       此观点认为,儒家经书在古代被钦定为必读典籍,是因为其内容适合专制统治的需要。读经的动力在于科举及第做官。时至今日,读经已经过时,而且,中国的传统思想,就是不读经,也能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后人。所以让儿童读经,实在既无必要,也无可能。知名学者刘晓东甚至尖锐地提出:儿童读经读的是传统文化糟粕,到头来只能培养出“精神上的瞎子”和“盲从的奴隶”,并大声疾呼“救救孩子”![3]
       以上两种观点完全相左,笔者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对儿童进行古文经典教育是必要的。
       二、对儿童进行古文经典教育的必要性
       1、是提高国民母语素养的要求
       众所周知,目前我们国民的母语素养正显著下降,无论是书面语言还是口头语言,都越来越丧失典雅和淳厚之风,呈现“粗陋化”的趋势。即使在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高校和科研单位,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教师、研究员在口语表达和写作中也存在各种语言问题。据悉,2006年5月24日,某高校和邻国一高校举办女子足球联谊赛,署名该校“共青团委员会”的门票上竟赫然印着“入场卷”三个字!真不知是该校的悲哀,还是我们中国人的悲哀!我们不能不承认:今天的中国,亟待提高母语素养。
       造成国民母语素养急剧下降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对母语教育的忽视。当今我们的学校教育普遍重外语轻母语,母语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从小到大,我们的孩子被动地时刻意识到外语的重要性。有的孩子不过几岁,正值学习母语的黄金时期,就被送到“英语天才学校”,成了新时代的“邯郸学步”者;有的小学,英语课时大大多于语文,一周高达16节;深圳有所学校为了营造英语气氛,在升国旗仪式上,竟要求师生们把庄严的国歌用“洋文”念出!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我们不禁要问:中国人还要不要说中国话了?其二,对古文的全盘否定和摒弃。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也是白话的根基。自从1919年白话文兴起以后,中国文坛涌现了大批白话文作家,但这些作家无不具有丰厚、扎实、精深的古文功底。比如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个“丁香姑娘”就是从唐代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和南唐李煜《浣溪纱》:“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走出来的。再如通俗小说作家琼瑶原著的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歌就来自《诗经·秦风·蒹葭》,《还珠格格》里紫薇自弹自唱的歌词即来自《汉乐府·上邪》。所以,他们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我想跟他们具有深厚的古文功底不无关系。而时人一方面喜欢他们的作品,另一方面却以古文为糟粕,完全弃之不顾,岂不谬哉?
       2、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一种手段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我们知道,古文经典直接记录了历代先贤们的思想、作为,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道德和礼仪,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是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五千年中华文明,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摒弃的文化精髓。自从1919年白话文兴起以后,古文就悄悄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时至今日古文已成为封建糟粕的代名词。其实,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远不止1919年至今的这近百年的历史。而1919年以前的历史的载体就是古文经典。我们全盘否定和摒弃古文,难道是只要这近百年的历史,却置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于不顾吗?没有历史的民族怎么会有未来呢?我们创造新文化,必须立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石之上。让孩子们诵读经典古文,使他们有了与先哲们直接对话的机会,从而吸取他们思想精髓的营养,也才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3、能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
       古人重修身,强调以修身为本,这在古文中随处可见。儿童通过读经,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就明白了是非观念,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从而形成健全人格。据报道,江苏徐州师范大学针对受到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等处分的学生和试读学生,在全国高校中首家推出了违纪学生修身计划:要求违纪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研读《论语》、《中庸》、《孟子》等典籍,并作出读书笔记。专家称如此做法有助于学生修正自己的失范行为[4]。这里虽然是针对大学生而言,但就中、小学生来说,更当如此。据了解,江苏徐州解放路小学有个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喜欢摆腿,但是他在学习了《弟子规》中的“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后,上课就没有摆腿的习惯了,而且坐得很端正。
       由于对母语的忽视和对古文的摒弃,使我们的母语素养急剧下降。因此,我们应该重新找回历史,重拾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从现在做起,从儿童抓起,切实加强儿童古文经典教育,如此对于提高国民母语素养、传承中华文明无疑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祝家华.寻回古典智慧,开拓中华未来.参考消息[N].2002-4-21.
       [2]社会记录.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004-6-30.
       [3] 刘晓东.儿童读经能否读出道德中国.中国教师[J].2005(24).12-15.
       [4] 邢志刚.污点学生要读四书.现代快报[N].2006-5-20.
       霍生玉,丁雅鹤,江苏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