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作者]我的教学自白书
作者:何英姿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作为一名教师,我发现,尽管我们整天都面对我们的学生,但是对他们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社会的多元变化、学生的自身发展及教育的变化,都使得当今的孩子可以从多个角度努力,而不必非得遵从成人的成才观。在这个提倡终身学习的时代,他们的观念之新颖锐利,信息之灵敏迅疾,个性之飞扬灵动,早就在许多领域与成年人不相上下,甚至高于成年人的水平。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当我提出一些关于价值取向、生活态度方面的问题时,不少学生表现得很有主见,并且有理有据,让人惊奇。有的同学在处理加工所查找的课文资料时的筛选能力、对微机技术的熟练程度都令人称道。如果我们否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其自身价值观点的意义和现实性,就会与学生形成心理对抗,引起逆反心理,甚至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
       许多教师感到:现在的初中生对人、对事总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就如同在一个鸡蛋里非要挑出几根骨头,他们不像以前那样听话,再不肯无条件地服从师长良苦用心的要求,甚至故意背道而驰。他们变“坏”了吗?大逆不道?其实,我们为什么不变换一下思维角度,多设身处地地与他们沟通呢?其实,他们的智力发展和情感发展正日益深化,无论就反映客观实际现象的领域来说,还是就思维过程的性质来说,初中孩子的思维较之先前都上升到了可喜的高度。他们能够质疑、能够有自己的看法,正显示了客观世界的丰富性和个体创造性的蓬勃。当然,按照道德标准,在是与非的问题上还要明确。我们留意观察,在多数情况下,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想认清世界,基于有限经验却只能“雾里看花”,还没炼就一双“慧眼”,即在其智力可能性跟他们向自己提出的具体思考任务之间,还有不能适应之处。他们不能容忍在某项知识点上含混不清,又需要对它作出完满彻底地说明,因此,其自身判断往往走极端,实际是掩饰自己的疑问,断定思想正误的一种手段。这些迷惘好奇的“眼睛”日后的探求方向,全取决于环境、教育和年长者的个人榜样。如果受阻严重,压力巨大,就容易窒息思维,酿成压抑或暴戾无常的极端性格。若要促其批判态度得到正确发展,就必须想方设法满足并鼓励他们的好奇心。
       我们应当真正放下师长的架子,与我们的这些朋友互相帮助。语文学科、语文教师,在这点上有更多的条件来实现我们教育教学的情感关怀,为什么学生看起来总是重理轻文,这个问题让很多语文教师一筹莫展。大家有没有真正懂得和理解我们的学生呢?在众多学科中,在认识世界万物属性时,他们更多的是注意对那些隐蔽的不易觉察的属性进行思维分析,这一点表现在其兴趣、志向及积极的活动中。
       相比之下,那些要求进行紧张的思维努力、深入钻研和大胆探索的学科,特别受到少年的尊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学生们逐步认识到抽象和概括活动的重大意义,这不仅能发展他们进行复杂思维运算的能力,而且加强了他们对周围生活中的因果关系的敏感性。越是隐蔽的,越想挖掘;愈加明显直观的,反而会削弱其兴趣。这就是语文等学科中逐字逐句的记诵作业之所以受到轻视的原因。他们认为那是死记硬背,即使是完成一项相当困难的创造性作业,也比背一句短诗来得更容易些。
       但是,如果学习语文成为其发展的极大需要,他们会拒绝朋友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善于解铃解语,正确组织学生的脑力劳动,创造必要条件来促进学生智力和谐统一的积极发展。少年的智力积极性不仅要求从事独立的脑力劳动,而且更重要的意识到这种劳动的智力目的,并因此体验到智力情感。他如能对事物进行总的评价、说明、描述,看到这一思维活动的目的,就会对“伊人”情有独钟。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可学。”兴趣是推动人们创造价值的一种巨大精神力量。我班的学生李雪,对于查找资料和网页制作兴趣浓厚,在我的指导和鼓励下,两天内三易其稿,为本班同学的作文评讲成果展示立下了汗马功劳,自己的学习能力也有了一个新的飞跃。怎样抓住学生的“心”呢?
       一、以读书笔记、日记为“媒”,与学生交流思想,有针对性的导渠开流,发现问题,及时“下药”。这是在语文教学中沟通师生心灵的纽带。特别是通过日记这种及时反映学生内心世界的“窗口”,语文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为与学生的真诚对话和交流提供了可能。同时,这也是学生心理自我调试,促进健康的有效途径。大笔一挥,信手拈来,不吐不快,让学生在日记中宣泄自己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升华感情,有助于排解负面情绪,完善自我。教师在批阅作评时,与之同欢乐共分担,必要时加以疏导,如此一来净化了师生关系的境界,缩短了师生心灵的距离,亲其师,信其道,朋友般的关怀和建议他们一定乐于采纳。
       二、改编教材,用课文引路。生活与课文原本是“源”与“流”的关系,只要能学以致用,学生学习兴趣肯定会大增,而现行新教材是新课改理论的外现,教师是就是编者,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大胆取舍、增删内容,形成自己的特色教材。新教材的开放性较强,教师完全能够将其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感悟、经验拓展到教学中去,开发教材、改编教材,学生也可以多侧面地探究教材,大胆的阐述自己的看法。新教材中的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求异思维。总之,新教材改编,使师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尊重了师生个性,极大的拓宽了师生脑力资源的空间。
       三、让不随意识记起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讲述教材时可以引用教科书中没有的鲜明生动的事实,引用的补充材料越多,学生对主要的、基本的东西理解得就越深刻,记忆得就越牢固。”我们平时教学中补充资料,包括文字图片或者视频音频,其实都是在创设环境,引导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抓热点问题,碰撞讨论,端正思想、思维共享,达成共识。“我看章子怡赵薇”、“电脑之利弊”、“从马家爵说起”“中学生能早恋吗”……对这些社会敏感问题,不回避、正视现实,提升学生的生活鉴赏、判断力,使之不为浊流所惑。
       五、布置非知识性作业,了解周围,积累材料。题目可以涉及家庭、社会、自然,如“爸爸(妈妈)的星期天”、“与网友、笔友的对话”、“我又认识了”……让学生走进实践,展示成果,推广经验,必将胜过一大堆的辞令。学了鲜活的东西,受到触发、震动,说得头头是道,写来才如鱼得水,妙趣天成。
       六、打破学科界限,进行适当的青春期教育,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心理常识。关心他们、帮他们调节情绪,保持稳定、乐观的心境——“于细微处见精神”。孔子提倡“中庸”之道,注重个体与整体环境相适应,我们师生都该是“和而不同的‘君子’”。在我们的新语文教材中,有些诗文就是引导我们关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甚至还启发我们从自然万物中受到启迪,从而培养一种健康的人格,一种平静、豁达的心境。古时追求天人合一,其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们应当走进自然,回归自然,与它融为一体,与万物同喜同悲,关注生活,守望心灵的家园,远离浮躁、远离羁绊、远离狭隘。
       益友方为良师,和我们的学生交朋友,因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我们的善于以情动人的语文教师,为什么不去滋润彼此心灵的麦田,共享收获的喜悦呢?让我们从生理上了解学生,从心灵上关爱他们,在教学中互相成长,变苦教学为乐教学,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由衷的需要,就像北宋张载所说:“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是的,这一天,为期不远矣。那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和教师才真正地获得了教学情感的自由。
       何英姿,教师,现居山东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