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课堂开头与结尾的几种技巧
作者:崔华来 王文峰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教室是舞台,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它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表演,因此导演的策划、指导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尤其是一堂课的开头和结尾更为重要,需要精心设计,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工于开头,巧于结尾”。
       教师在上课之始应该做到言简意赅,切题有趣,扣人心弦,从而成功敲响教学第一锤。
       记忆回顾式开头。何谓“记忆回顾式”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回顾记忆,是对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事进行回顾整理,既而表达出来。在上课前特别是讲解一些回忆性的文章时,我们开课前完全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勾起学生对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往事进行回顾,从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达到共鸣的效果。比如我们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这样开课“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有没有值得你永久难忘的事儿,大家好好回忆一下,像放电影一样在大脑里放映一遍”。学生会说出许多童年趣事,这时我们就可以因势导入“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家鲁迅的童年生活是怎么样的,是否也像大家那样有趣?”这样很容易就进入了对本课的学习之中。
       情景再现式开头。“情景再现式”就是再现课文中的内容,给人以感性认识,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在教学一些古典名著或名篇时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多采用多媒体开课,学生直接接触画面内容,进而了解课文内容,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在上课前可以先展示一段这篇文章的精彩片段,然后引导学生来认识皇帝的形象,了解游行的场面,从而吸引学生的视线,进而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释题目式开头。当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时,我们就可扣住课题,巧妙解说,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如鄂教版中《理想》一文,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扣住“理想”让学生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理想。然后就势导入:“那么作者的理想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作者一起去畅谈未来。”把学生引入到课文中,这样就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启发性。
       设置疑问式开头。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可以采用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袁隆平的寻梦园》中“梦”和“寻梦园”指的是什么?以问题导入巧妙提问,设疑布阵,制造悬念,促使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饶有兴趣地去钻研课文,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以旧引新式开头。“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学习的母亲”,这是人们熟知的道理。当本节教学内容是以前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时,可用“以旧引新”的方法,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点燃了学生开拓新知的火花。
       课文开头的方式有很多,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学生内心情感,吸引住学生,那么就是一个好的开头。一堂好的课应当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但“编筐编篓,难在收口”,设计留有余味的结尾,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对整节课具有锦上添花的作用。那么,如何设计一个具有“撞钟”效应的结尾呢?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归纳出以下几种结尾。
       发人深省式的结尾。这样的结尾,作为有关环保内容的课文的结尾是很具有震撼力的。比如,在讲解《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结尾时可以这样说“罗布泊消失了,月牙泉也濒临绝境,面对着茫茫戈壁,面对人类带来的环境破坏,北京的‘沙尘暴’、长江黄河的水质污染、‘千湖之省’的名不符实。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难道能坐视不理吗?不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吗?”从而让学生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引起学生深思,使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学生受到震撼。
       畅想式结尾。如果在教学结尾处,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想象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充分展示想象力,一定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思维能力得以发展。从而带动课堂向纵深发展,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如《皇帝的新装》收尾,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回到古时的丹麦去感受一下皇宫的气氛,并动脑为皇帝策划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样会使本节课增色不少。
       首尾呼应式结尾。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头、中间、结尾常常环环相扣,步步相连。因而,收尾就必须与开头的“导语”相呼应,这样总结全篇,突出重点,深化主题,使学生们对课文的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
       此外,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还可用具有鼓动性的语言把学生的情绪感奋起来,或者用含蓄、深沉的话语促人深思等等。总之,结尾无定法,妙在巧用外。
       崔华来,王文峰,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