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邓化军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文的世界是人文的、情感的和审美的世界,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应该突出审美教育。如果我们站在美育高度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美,对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让学生能感知美、创造美,使他们具有健全的审美人生观。
       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生动、形象的,没有抽象的美的事物存在。懂得这一点,对于我们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只有通过对美的事物的具体感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在阅读中自觉地感知美。
       我们平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既感受美,也接触丑。这是因为作者笔下有鲜花,也有荆棘;既描绘明媚的春天,也描绘严酷的冬天;既塑造各具特征和风采的美的形象,也塑造形形色色的其他的形象。这就使我们产生一组组对比的美。臧克家写的《有的人》是纪念鲁迅的诗。文中抓住现实生活中的“死”与“活”的最本质的特征进行对比,在艺术上收到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效果。文中把专门利己,坏事做绝,祸国殃民,罪恶滔天的“有的人”和与世长存,永垂不朽的“有的人”进行对比,接着诗人以强烈的爱憎情感,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的态度、对理想不同的追求、对人生不同的目的的对比中,突出表现了鲁迅先生的高尚情操和伟大抱负。《岳阳楼记》中也采用了对比手法,“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樯倾楫催;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倾;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鲜明的对比有利于表现“迁客骚人”或悲或喜、因己而悲、因物而喜的心境。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心境,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古仁人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完美,学生从中理解了古仁人的宽阔胸怀和高尚思想境界。
       有些作家的语言崇尚自然,返朴归真,语言平实,感情淡雅。人们偏好淡雅之美、自然之趣,喜欢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修饰”的情趣。那种情真、意真、景真的自然美,常常受到人们的青睐。请看梁衡的《夏》:“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上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通过自然和谐的语言对春天景物和夏天景物的比较来突现夏的特点。赋予夏天以人的感情,就流露出对夏天的喜爱之情,对美好生活的赞美。读到这里的自然美景,一定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这就是淳朴隽永的自然美的魅力所在。
       通过联想想象,也是实现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朱自清的《背景》,作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此时似电影镜头叠现的情势点示了“我”多次的流泪。“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若只是冷眼旁观,漠然置之,那与我们司空见惯于街道中的乞丐的感受有何相异?又何以能唤起我们的审美愉悦?此时,唯有发挥想象联想,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深切意会到一个父亲,一个一家之长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那种深情的牵挂,那种不忍不舍,满怀希望而前景黯淡,相互交织的复杂感受。《背影》中引发我们共鸣的天伦之情——父爱,为什么在当时的作者却未能明了,“真是太聪明了呢”?为什么直至“近几年来,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之际,收到父亲的悲观而故作达观的信后,作者对父亲的挚爱才得以像火山一样喷发呢?对这些问题深入剖析,不但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而且可能需要借用心理学、历史学、美学的知识共同参与解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悟出认为父子在时间、空间感情的适当距离产生了美。
       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在情感地熏陶与审美地愉悦中,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具有健全的审美人生观。
       邓化军,教师,现居江苏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