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导写者]指导学生自改作文的有效途径
作者:冯殿元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几十年来,我校一直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与阅读,尤其是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常给学生讲:宋代文豪欧阳修修改文章,有时改到初稿不剩一个字;唐代卢延让作文章竟到“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地步;贾岛为了用“推”还是用“敲”绞尽了脑汁。说这些话,目的就是鼓励学生要精思细琢地修改文章。因为学生作文,“不能一做便佳”,一蹴而就,所以,需要教师多加指导,让学生进行反复推敲,从自改中得到提高。那么,怎样来指导学生自改作文呢?我认为有效途径是:
       一、用反复法来指导自改。
       反复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反复修改文章。鲁迅先生说的好:“写完后至少要看两遍。”学生写完初稿后,先要让学生默读几遍,自己反复研究。从文章立意、骨架搭配等大处着手,把握修改要点。看中心是否正确,材料是否充实,观点与材料是否统一,形式是否为内容服务,然后再从字、词、句等小处着眼,看是否都妥帖,合乎规则。因为文章的每个组成部分,只有与中心吻合,与整体和谐,才称得上是合格的文章。否则就得改换、删减、调整。正如清人唐彪说的那样:“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到尾,一一检点,气有不顺处,须疏之使顺;玑有不圆处,须炼之使圆;血脉有不一贯处,须融之使贯;声节有不叶处,须调之使叶。如此,仔细推敲,自然疵病稀少。”(《读书作文谱》)通过全面“仔细推敲”的过程,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就提高了。如有位学生学完《劝学》一文后,写了篇《学贵有恒》的读后感。该篇的文字和局部都挺好,但该学生默读几遍,“仔细推敲”后,就发现了“血脉有不一贯处”。原来错引了清代小说家吴敬梓饿着肚子写出杰作——《儒林外史》的事例来证明论点“学贵有恒”。所以说,让学生多看几遍,精心推敲,反复修改,是一种非常好的改文方法。
       其次,写完初稿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进行修改。特别是表情达意不够确切,用语不得体,以及“气有不顺”之处,只要朗读几遍就能发现。一位学生在《同桌》一文的后记中说:“运用朗读法修改作文,我得益匪浅。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我也掌握了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名词不受副词修饰的语法知识。”可以说,在看的时候发现不了的毛病,到念的时候就能发现了。这就像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下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啊,后一段跟前一段连得不紧密啊,词跟词的配合照应不对头啊,句子的成分多了点儿或者少了点儿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所以,叶老称这种方法“最为方便而且有效”。(《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二、用互改法来指导自改。
       互改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一定修改标准进行互改文章。古人说:“文字有难于自信者,必资良友删削。”学生作文“草创已定”,就可以让他们相互征求意见;在双方沟通写作意图之后,再相互修改。这也符合古人的“看别人修改的文章得益”的观点。但要防止出现只注重字、词、句,而忽略“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材料的准确性”和“要有好的形式”的错误倾向。
       三、用重作法来指导自改。
       重作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去重作旧题。因为学生作文,不可能一下就达到教学的要求,而有些问题,一时也难于觉察,所以,可让学生“冷却”一段时间,做到“像忘了似的”(茅盾语),然后针对旧作中的毛病及不得要领的地方去重作旧题。这样去“重作旧题”,“文必日进”,也就深得“作文深造之法”了。(唐彪语)
       每条途径都可以使文章臻于完美,让学生真正体味到作文成功的乐趣。实践证明,指导学生自改作文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措施。
       冯殿元,教师,现居内蒙古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