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及其他
作者:徐献芳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1、过关朗读法增强体验。没有完完整整熟读文章,不知道文章写什么。只是看介绍,听人讲,了解个大概,无异于隔靴搔痒,即便是老师讲解得深入浅出,评论得有条不紊,分析得头头是道,也恐怕是听时有味,过后便忘。当前语文学习功利较强,朗读课文比较费时,见效又慢,所以教师往往不重视诵读教学,大多在教学中只是让学生笼统读课文;有时看见学生不愿意出声朗读,便让他们一目十行式的快速阅读了事。这样囫囵吞枣,学生对文本印象通常是淡薄的,甚至出现了阅读障碍。
       如笔者前不久教《山市》,进行了事先的朗读过关,老师仅花了一节课就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文章的理解赏析,更为可喜的是,课堂上大家的主动体验表现很强烈,同学们能自己来归纳所写的主要景物、明白写景的顺序,能自觉地感受文中的各类形象的变化特征,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乃至质疑。如: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些疑问,“既然山市奇景一点也不可怕,为什么叫它鬼市呢?”“山市真的是孙公子禹年与同人亲眼目睹的吗?”当时同学们反应强烈,纷纷举手释疑。可见过关朗读能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
       鲁迅说了两个比方。一是说,人们观诵文章,就好比在大海中游泳,“游泳既已,神质悉移”,但“大海”“未始以一教训一格言相授”。这其中讲的大概就是文学的倾向、情感是隐含在一切可感场景中的,读者要靠自己的体验去获得这一切。另一个例子是讲热带人没见过冰,你给他讲冰形成的原理,他仍不知冰为何物。而你拿出一块冰,“直示之”并“使之触之”,“则冰之为物,昭然在前”。“示之”、“触之”,这也就是体验。
       2、课本剧表演比赛法促进朗读。教材中小说、戏剧和童话占有一定比例,想到小说和戏剧都是适合表演的,老师就可以让同学自由分组进行课本剧表演。首先每组同学认真阅读文章,然后根据喜好确定表演文章,讨论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把握,叙述语言的朗读等等,再进行排演。这样,课堂上老师无须想着在什么时候要把一些结论硬生生地搬出来,也无须把一些没有感情色彩的术语和标签强贴上去,师生共同营造着人性阅读的氛围,即使有不同的声音,只要合情合理,符合阅读审美的原则,也允许它的存在。“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才是个性化的阅读,才能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才能使师生共同进步。
       我国传统教育中就有涵泳、吟诵、品味、体味、妙悟、入神等说法。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文本体验需要通过对文体的反复诵读、潜心思考、迁移内化而获取。“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能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了。叶圣陶先生一贯重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主张多让学生自己诵读,认为“阅读就得读”。这真是一语中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是可圈可点的,都可能引起读者无限的阅读兴趣和深入思考,当我们能够进行阅读跨越时空的沟通甚至瞬间有“周公化蝶”之感,这难道不正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吗?
       3、设计问题法激发诵读兴趣。有些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学生能了解的,又怎样引起他们的读书兴趣呢?比如教《羚羊木雕》时围绕最后一句话“可是,这能全怪我吗?”设计问题:“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同学马上明白这件事不能全怪我。继而抛出第二个问题:“那么这件事要怪哪些人呢?请从文中找出有力的事实来说明。”大家精神为之一振,带着极大的兴趣开始仔细读课文,体验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但都是立足课文的描写进行分析,结合了自己的阅读理解,对人物的把握也集中在他或她这样做是否合情合理上。课堂上学生思维异常活跃,达到了希望他们读书的目的,也使他们的思考走向深入,岂不一举两得?事实证明,只要设计的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能引起他们的深层次思考的,能体现他们的个性的,就一定能激发他们的诵读欲望,一定会让学生有独特的阅读体验。
       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分析、想象的过程;情感、抽象思维与想象活动的关系;文艺家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特点及其对创作的影响;人们感受和理解作品,引起情感共鸣,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鼓舞人们的意志和热情;培养青少年的文艺兴趣和欣赏、创作能力,提高青少年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笔者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诵读是阅读体验的基础,“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的阅读体验更真实、更具体、更深刻。
       不需要再怀疑,阅读能传递深刻的价值观,用心的大人都有责任为孩子营造一个深度阅读的情境帮他们融入故事情节、探索未知、尝试表达自己翻新阅读体验。
       案例:小猪胖脸儿吃东西总是很快,有一天他吃完木瓜后,同伴发现:“哇,胖脸儿把所有的木瓜籽儿都吞下去了!”木瓜子儿不见了,这可怎么办呢?
       问题讨论:
       1.你喜欢胖脸儿的绰号吗?而为什么它总是第一个被认出来?
       2.同伴说吃木瓜籽会长木瓜树,是真的吗?你相信吃木瓜籽真的会长木瓜树吗?
       3.同伴对胖脸儿头上长树,觉的好惊讶?或是觉的幸灾乐祸?还是觉的好同情呢?你看得出来吗?
       4.你有没有吞过什么东西呢?后来怎么解决的?
       5.如果你的头上长了一棵树,可以做些什么事呢?
       6.最后胖脸儿的木瓜籽跑到哪里去了?真的像同学所说会长木瓜树吗?
       7.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那个角色?这个故事中你不喜欢那个角色?为什么?
       延伸体验:
       1、我的宝贝树“如果你的头上也能长树,你希望长一棵什么树?”请小朋友发表意见,并提出该树的功能。
       2、物尽其用。请孩子收集嗑过的瓜子壳,向他们解释这些瓜子是从哪里来的。
       3、人的消化系统。想一想人的消化系统有那些?(可以教导认识人的器官结构)我们的消化系统如何转变成营养或排泄,请画出来。
       徐献芳,浙江宁波三江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