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反思者]青少年读经要适度
作者:樊建军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余秋雨曾言:“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可见,经典的地位和作用不容低估,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经典中的积极内容仍然在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依然在我们的血管中流动。
       由于受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产生了一些问题,从诊治的目的出发,可以多管齐下,如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而倡导青少年读儒经,对于青少年的道德、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尤显紧迫与重要,特别是在物质日趋丰富的今天,精神上也必须让学生富足。尤其是青少年精力旺盛,记忆力正处于最佳时期,思想性格可塑性极强,在这段时期指导青少年适当阅读一些经书中的名篇,耳濡目染之中,可以陶冶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
       有人认为儒经中的内容陈旧、过时,读经势必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青少年对现代知识的学习,是对青少年天性的“虐杀”,貌似正确,这其实是急功近利思想的表现,教育不可否认具有功利性,但是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健全人格的养成,不在青少年时期养成,又会在什么时期呢?我们不能等到马加爵等劣质产品的出现,再去惊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加强,再去惊呼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吧?
       当然,诵读经典并不能包治百病,学校教育也不是万能的,但是读经,至少可以起到如下作用: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推进以德治国的进程,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这些经典堪称民族文化的精华,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智慧的长期积淀与凝聚,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源泉,要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就应该从民族的根部土壤中汲取丰富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营养。
       “文以载道”,儒经中一些思想至今还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如道济天下、厚德载物的博大情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积极入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以及重礼仪,讲孝慈,尚和谐,主谦让,崇厚朴,知行合一,言行一致,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等,这对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个人修养,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甚至对遏制私欲膨胀,防止腐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尤其是针对当前公众道德滑坡的严峻现实,国家审时度势,及时出台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中大力倡导的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核心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就与儒经中的精华有着渊源关系,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无论如何,一个逐渐走向现代化,正处于腾飞阶段的伟大民族,决不能让纷杂的物欲与低级趣味来主宰我们的思想,时代也呼唤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来与经济发展相同步,如果经济的发展以道德的普遍沦丧和理想信念的缺失为代价,那么这样一条腿似的所谓发展又何意义之有呢?
       1995年,赵朴初,冰心,曹禺,启功等9位政协委员提出了一个关于《建立青少年古典学校的紧急通知》的提案,三年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了名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活动,一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遍及全国,一些地方甚至也出现了以读经为特色的学校,但矫枉不能过正,应充分认识读经的意义与作用,不能无限夸大,笔者认为,对青少年读经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通读那些诘曲聱牙的经书,不可能也不必要,应适当选讲一些浅显并适合时代需要且承载着深厚民族文化积淀的名篇,因为时代不同,任务各异,其他文学经典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典范作用,当然,对儒家经典,我们要对它批判地继承,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并对其以现代眼光重新进行审视、解读并创新,与时俱进,而不是全盘吸收,乃至复古。
       对儒家经典的阅读应提倡,但不亦过度,应把它同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学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并纳入经典阅读的系统工程中去。
       
       樊建军,教师,现居河北沙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