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反思者]关于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王 斌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中国是诗的国度。因此,用诗歌去讴歌生活、点缀人生,陶冶青少年的心灵并提高其文学素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然而,今天的新诗教学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选诗质量良莠不齐、篇幅分量微薄、学生爱读诗写诗者百中无一……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选入教材的部分诗作质量不高美感不强,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同时厚古薄今,新诗数量太少。第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新诗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走向衰落,大中学校的校园内丧失了青少年读诗写诗的积极氛围,诗社等文学阵地也不复存在。第三,和古诗教学的重重困难一样,新诗也面临着诸如影视、网络、动漫等社会快餐文化的挑战。以上几个问题,目前恐怕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解决的良方。
       同时,中学语文教师在新诗教学的理念方法上,也有着诸多弊病:比如多数教师在教文言文、现代文的时候,总是要求字句通顺,段落明晰,主题突出等,一目了然,更多地遵循一种工具理性的教学模式。但是如果仅以解读剖析,扫清文字障碍,讲清主题思想来教学新诗,无异于削足适履,很容易进入到非诗的教学轨道里去,其效果也自然是南辕北辙了。
       T·S·艾略特说过,诗歌代表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和智慧。新诗本身就具有个体化、情绪化、想象性、超现实性等特质,而这些特质又具有发散性、难以言说等特点。因此,我认为:中学新诗教学应该放弃纯粹思想性、文字性的教学,回归到诗性教学亦即是尊重上述诗歌本质特性的正确轨道上来。
       就具体的操作方式和教学技巧而言,我认为好的新诗课堂教学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一,诵读;二,个性化感悟;三,创造性写作。
       一,诵读。古诗要读,新诗也要读。反复的有感情的诵读,是学生对一首诗进行体会感悟的基础。即便是短短的一节课,多读的效果比教师的多说不知强多少倍。一首好诗,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独特的词语,都必须反复诵读才能让学生入其境、得其趣、悟其味。因为只有读够了,才能增加学生自己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和建立比较个性化的评价标准。二,尊重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感悟。强调对诗歌的个性化感悟,实际上就是对诗的一种浸染、融合,是对学生个体生命特质的尊重。这种感悟往往是瞬间性的,是学生短时内全部身心和情智浸入作品中一种本能感受的爆发,是一种不带预期目的和“标准答案”的体验,它更接近于诗的本质。因此,教师在新诗的教学过程中,要有一种开放性的思维和态度,要引导学生充分打开一切感官,去感触诗的纯与美。三,创造性写作。在诵读感悟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创造性劳动,写作一点新诗,是检验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是否真的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标准。这其实是学生在感悟诗歌过程中相伴产生的一种创造性劳动;这样的创造多一点,新诗的教与学的水也就活了。
       除了这三个原则之外,还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是比较阅读在新诗教学中的运用。纯粹的比较阅读的能力,中学生是比较欠缺的。因此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些简单的要求。
       其次,是多媒体课件在新诗教学中的运用。课件之于诗歌教学,有若鸡肋:精美的画面激发着学生的想象,也局限着学生的想象;有序的模板让教学过程条理清晰,也如手术刀般肢解着诗的美感……除了恰当的音乐作为感悟诗歌的背景氛围之外,我个人以为:新诗的课堂教学应该尽量少用或不用课件:尤其是一些“精美”的课件。以视觉之刺激来代替阅读之快感、精神之享受,实本末倒置也!
       王斌,教师,现居广东深圳。